五六兩句才落到吳郎身上。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這兩句上下一氣,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要聯繫起來看。 「防」是提防,心存戒備,其主語是寡婦。 「遠客」,指吳郎。 「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說過慮。 下句「插」字的主語是吳郎。 這兩句詩是說,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雖未免多心,未免神經過敏;但是,你一搬進草堂就忙着插籬笆,卻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言外之意是: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點太不體貼人。 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你不特別表示親善,也就夠了,為啥還要插上籬笆呢!這兩句詩,措詞十分委婉含蓄。 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太生硬,教訓意味太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 最後兩句「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是全詩結穴,也是全詩的頂點。 表面上是對偶句,其實並非平列的句子,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上句,杜甫借寡婦的訴苦,指出了寡婦的、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 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也就是詩中所謂「徵求」,使她窮到了極點。 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 下句說得更遠、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 這就是安史之亂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即所謂「戎馬」。 由一個窮苦的寡婦,由一件撲棗的小事,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以至于流淚。 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點醒、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 讓他知道: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苦難的人還有的是,決不止寡婦一個;戰亂的局面不改變,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而你不是還住着我的草堂嗎?最後一句詩,好象扯得太遠,好象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其實是大有關係,大有作用的。 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想得開一點,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 我們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苦用心」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 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高華典雅」為特徵的七言律詩中,尤其值得重視。 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 首先是現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最後還用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儘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措詞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 象「不為」、「只緣」、「已訴」、「正思」,以及「即」、「便」、「雖」、「卻」等,因而能化獃板為活潑,既有律詩的形式美、音樂美,又有散文的靈活性,抑揚頓挫,耐人尋味。 (蕭滌非) 九日 九日 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此詩是大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 詩人聯繫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 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緻勃發,抱病登台,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 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 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台,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 於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 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 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格。 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於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緻,全聯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 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 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 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並不只是由於病肺,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託漂零寥落之感。 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 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 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 結尾將詩的主題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 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 句句講詩律卻不着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 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 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慾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陶道恕) 登高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 夔州在長江之濱。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楊倫稱讚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 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 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水經注。 江水》)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 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 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第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