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罷形貌之後,又接寫歌舞:「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 」聽了她唱的一曲新歌,就越發艷羡她的美色。 再看她的舞姿:攏一攏傾斜了的鬢髮,兩眼秋水盈盈,真有勾魂攝魄的力量。 「斂」,收束,這裡指攏發的動作。 以上四句對樂伎的描繪,從對形貌的靜態描繪開始,進而在動態中加以刻畫,寫她的歌舞。 一靜一動,由形及神,展示了樂伎的色藝俱佳。 末一句點出「雙眸」,更使形象光彩照人。 「誰道五絲能續命,卻知今日死君家。 」「五絲」,即「五色絲」,又叫「五色縷」、「長命縷」、「續命縷」。 端午時人們以彩色絲線纏在手臂上,用以闢兵、闢鬼,延年益壽。 「君家」,設宴的主人家。 詩人深情激動地說:誰說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就能長命呢?眼看我今天就要死在您家裡了!「死君家」與「彩絲線」密切關合,奇巧而自然,充分見出詩人動情之深。 此詩寫得景真情真,特別「眉黛」二句表現手法獨特,富有藝術個性,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 (陳志明)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 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 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 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 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 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慾出,其情浮現紙上。 這裡,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 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 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並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 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 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份量的寫法。 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 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裡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 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 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 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 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 但這裡,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既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 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 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 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閙的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 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 「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 這裡,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 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裡,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陳邦炎) 聽彈琴 聽彈琴 劉長卿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為「聽彈琴」。 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琴是我國古代傳統民族樂器,由七條弦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稱,意象也更具體。 「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逗起「松風寒」三字。 「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淒清,極為形象,引導讀者進入音樂的境界。 「靜聽」二字描摹出聽琴者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聲,常能喚起聽者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清肅穆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風入松》的調名,一語雙關,用意甚妙。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 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 「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 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 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畢竟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着高雅情致來欣賞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 「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 「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 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 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 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 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絶句。 「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 「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周嘯天) 送靈澈上人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 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 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第1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