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一看,院子裡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 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裡,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 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並沒有敘述經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着的形象。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這裡的「每」作「雖然」講。 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裡,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 那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餘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 因而這首詩餘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劉逸生) 王灣●次北固山下 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 唐人殷璠選入《河岳英靈集》時題為《江南意》,但有不少異文:「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 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據長期傳誦的《次北固山下》。 王灣是洛陽人,一生中,「嘗往來吳楚間」。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為「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 」其「東行」,當是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 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點題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 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覊旅之情,已流露于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 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 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采。 「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 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 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 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 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 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捲上)。 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 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 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于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 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 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着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 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這一聯歷來膾炙人口,殷璠說:「『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張燕公(張說)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 」(《河岳英靈集》)明代胡應麟在《詩藪。 內編》裡說,「海日」一聯「形容景物,妙絶千古」。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煉字煉句也極見功夫。 作者從煉意着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 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于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 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 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 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這首五律雖然以第三聯馳譽當時,傳誦後世,但並不是只有兩個佳句而已;從整體看,也是相當和諧,相當優美的。 (霍松林) 崔顥●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 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與崔詩如出一轍。 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 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于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 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餘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 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第1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