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 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 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几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 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繫的。 (馬茂元) 回鄉偶書二首 回鄉偶書二首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 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 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 「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頽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 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絶。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迴路轉,別有境界。 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 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 詩人到家以後,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餘,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於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 詩人之不厭其煩重複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於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 「近來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盪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 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餘里。 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 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 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湧上了他的心頭,於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 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經變化淨盡了。 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彷彿閒閒道來,不着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 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于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麼,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後,獨立於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遊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 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 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陳志明) 沈如筠●閨怨 沈如筠●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這是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獨處空閨,想象着憑藉雁足給丈夫傳遞一封深情的書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了,斷鴻過盡,傳書無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緒。 詩一開頭,就用雁足傳書的典故來表達思婦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貼切。 「書難寄」的「難」字,細緻地描狀了思婦的深思遐念和傾訴無人的隱恨。 正是這無限思念的愁緒攪得她難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夢境與親人作短暫的團聚也不可能。 「愁多」,表明她感情複雜,不能盡言。 正因為「愁多」,「夢」便不成;又因為「夢不成」,則愁緒更「多」。 思婦「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古詩《明月何皎皎》),在「出戶獨徬徨」(同上)之中,舉頭唯見一輪孤月懸掛天上。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於是她很自然地產生出「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的念頭了。 她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樣,灑瀉到「伏波營」中親人的身上。 「伏波營」借用東漢馬援的典故,暗示徵人戍守在南方邊境。 這首詩為思婦代言,表達了對征戍在外的親人的深切懷念,寫來曲折盡致,一往情深。 其曲折之處表現為層次遞進的分明。 全詩四句可分為三層,首二句寫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達的感情更深一層。 因為,「雁盡書難寄」,信使難托,固然令人遺恨,而求之於夢幻聊以自慰亦復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則在感情上又進了一層,進一步由「愁」而轉為寫「解愁」,當然,這種幻想,顯然是不能成為事實的。 這三個層次的安排,就把思婦的內心活動表現得十分細膩、真實。 詩寫得情意動人。 三四兩句尤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 「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婦的孤單之感。 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時空的隔絶,人們可以千里相共的。 願隨孤月,流照親人,寫她希望從愁怨之中解脫出來,顯出思婦的感情十分真摯。 詩沒有單純寫主人公的愁怨和哀傷,也沒有僅憑旁觀者的同情心來運筆,而是通過人物內心獨白的方式,着眼于對主人公純潔、真摯、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寫,格調較高,不失為一首佳作。 (李敬一)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第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