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研究的是:陳子昂為什麼要寫這兩個歷史故事?他當時「遇」到了什麼事,因而有「感」要發呢?原來武則天為了奪取政權,殺了許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殺了太子李宏、李賢、皇孫李重潤。 上行下效,滿朝文武大臣為了效忠於武則天,幹了許多自以為「大義滅親」的殘忍事。 例如大臣崔宣禮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卻堅決要求判處崔宣禮以死刑,頭觸殿階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親。 陳子昂對這種殘忍奸偽的政治風氣十分憤怒。 但是他不便正面譴責,因而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詠史詩,實質上是一首針砭當時政治風氣的諷諭詩。 清代陳沆《詩比興箋》說它「刺武后寵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作者旨意的。 (施蟄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陳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 何知美人意,驕愛比黃金? 殺身炎洲裡,委羽玉堂陰,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 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 這是一首寓言詩。 全詩雙關到底,句句是說鳥,也句句是寫人。 詩一開始就突出了詩的主角──羽毛赤青相雜的翡翠鳥。 這種鳥生在南方,猶如詩人的出生地四川位於帝都長安的西南一樣。 翡翠鳥築巢在神話中名貴的三珠樹上,猶如詩人的品格高超,不同流俗。 這鳥本來自由自在,雌雄雙飛,不幸為美人所喜愛,比之於黃金一般,於是這鳥就倒霉了,猶如詩人不幸為武則天所賞識,不能不在她的統治下做官一樣。 翡翠鳥為什麼會被美人喜愛呢?由於它的羽毛長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飾臨風招展,婀娜生光,又可以使美人的錦被結采垂花,斑斕增艷。 這兩句比喻詩人的才華文采,被統治者用來點綴昇平,增飾「治績」。 所以作為鳥,就不免在炎熱的南州被殺,而將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處,妝點在美人的頭上與床上;作為人,就不免為統治者所強迫,名列朝班,喪失了在政治上抉擇的自由。 有人要說,翡翠鳥既然知道自己將受到殺身之禍,何不遠走高飛呢?可憐,這鳥兒巢居南海,還能算不遠嗎?沒有用,虞人(周禮職掌打獵的官名)還是用羅網來找到了它。 這裡比喻詩人雖想隱遁,但還是難逃統治者的籠絡。 怪來怪去怪誰呢?不論是鳥是人,總是自己有了才華,反為才華所累,正如象有齒,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殺身之禍一樣,看了這名貴小鳥的遭遇,那能不連聲嘆息呢?嘆鳥即所以嘆人,亦即詩人的自嘆。 近人吳闓生認為「此言士不幸見知于武后」,宋人劉辰翁認為「多是嘆世,而卒不免」,將陳子昂比為揚雄之不幸而作莽(王莽)大夫。 這些看法,都和詩人的原意是吻合的。 故事結束之後,最末第二句「多材信為累」,才把作者的正意點出。 一經點明,立即縮住,這正是寓言的手法。 這一寓言情節簡單,但詩人敘述時卻沒有平鋪直敘。 開首二句敘述翡翠鳥的安樂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問句作一轉折,五六兩句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氣氛打破,落入了殘酷的結局,「炎洲」二字呼應「南海」,「玉堂」與「珠樹林」對照,雖則兩者都是豪華富貴的環境,而「珠樹林」中是雌雄雙棲,「玉堂陰」處是殺身委羽,詩人採用對比的手法,為下文的「嘆息」伏根。 七八兩句,表面寫得很繁華熱閙,但美人頭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犧牲了雙飛雙宿的小鳥的生命換得來的,熱閙繁華的背後,正是淒冷悲慘。 第九句照文理應該發一個問題:「為什麼不遠走高飛呢?」這裡詩人用精簡的手法,省去問題,而用「豈不在遐遠,虞羅忽見尋」這兩句答案,使節省掉的問題,仍能於無字句中托出,這裡自問自答,又是一個轉折,然後落出正意:「多材信為累」,而以「嘆息」作為結束,用「珍禽」兩個代用詞,反應起筆的「翡翠」。 「多材信為累」這一句,已由鳥說到人,平庸的寫法,接下去可以發揮一下,而詩人卻馬上縮住,一筆揚開,仍歸之於鳥。 短短十二句詩,藝術結構上卻這樣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勢。 這首詩內在的怨傷情緒是很濃重的,但在表現的方式上,卻採用了緩和的口氣,「溫柔惇厚」,「哀而不傷」,自是五言古詩的正聲。 (沈熙乾) 燕昭王 燕昭王 陳子昂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這詩乍讀平淡無奇,細想卻含蘊深廣。 萬歲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 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 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剴切陳詞,反遭貶斥,徙署軍曹。 作者有感於燕昭王招賢振興燕國的故事,寫下了這首詩歌。 燕昭王,是戰國時燕國的君主。 公元前三一二年執政後,廣招賢士,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並且打敗了當時的強國──齊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碣石館,即碣石宮。 燕昭王時,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築碣石宮親師事之。 「黃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築。 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請天下奇士。 未幾,召來了樂毅等賢豪之士,昭王親為推轂,國勢驟盛。 以後,樂毅麾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餘座,使齊几乎滅亡。 詩人寫兩處古蹟,集中地表現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 從「登」和「望」兩個動作中,可知詩人對古人何等嚮往!當然,這裡並不是單純地發思古之幽情,詩人如此強烈地推崇古人,是因為深深地感到現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抒發了世事滄桑的感喟。 詩人遙望黃金台,只見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長滿了喬木,當年置金的台已不見,燕昭王到哪裡去了呢?這表面上全是實景描寫,但卻寄託着詩人對現實的不滿。 為什麼樂毅事魏,未見奇功,在燕國卻做出了驚天動地的業績呢?道理很簡單,是因為燕昭王知人善任。 因此,這兩句明謂不見「昭王」,實是詩人以樂毅自比而發的牢騷,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 作品雖為武攸宜「輕無將略」而發,但詩中卻將其置於不屑一顧的地位,從而更顯示了詩人的豪氣雄風。 作品最後以弔古傷今作結:「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詩人作此詩的前一年,契丹攻陷營州,並威脅檀州諸郡,而朝廷派來征戰的將領卻如此昏庸,這怎麼不叫人為國運而擔憂?因而詩人只好感慨「霸圖」難再,國事日非了。 同時,面對危局,詩人的安邦經世之策又不被納用,反遭武攸宜的壓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矣」二字,感慨至深。 這「驅馬歸來」,表面是寫覽古歸營,實際上也暗示了歸隱之意。 神功元年(697),唐結束了對契丹的戰爭,此後不久,詩人也就解官歸里了。 這篇覽古之詩,一無藻飾詞語,頗富英豪被抑之氣,讀來令人喟然生慨。 杜甫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胡應麟《詩藪》說:「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 」陳子昂的這類詩歌,有「獨開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傅經順)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