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首句「遲日園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憶起往昔的春遊。 當年,春日遲遲,園林如綉,遊目騁懷,該是心曠神怡的。 而這裡追敘「昔游」時卻用了一個「悲」字。 這個悲,是今天的悲,是從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樂;而反過來,也可以說,正因為想起當時的遊樂,就更覺得當前處境之可悲。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 」這一句詩是用現在的情移過去的境,為昔日的歡樂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傷心情。 詩的第二句「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昔游的回憶寫到今春的邊愁。 一般說來,鳥語花香是令人歡樂的景物;可是,這些景物卻使詩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邊疆的途中。 鳥語也好,花香也好,在詩人心目中只構成了遠去邊疆的哀愁。 這一句詩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遷。 如果就藝術手法來說,以「花鳥」與「邊愁」形成對比,是從反面來襯托邊愁。 與杜審言的這句詩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聯,司馬光的《續詩話》評這一聯詩說:「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 」這裡,以花鳥可娛之物來寫「感時」、「恨別」之情,採用的也是反襯法。 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對杜甫有直接影響。 「花濺淚」、「鳥驚心」一聯,可能就是從「花鳥作邊愁」這一句化出的。 詩的第三句「獨憐京國人南竄」,是整首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作用。 上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成愁,以及下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都因為詩人遠離京國,正在南竄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圍繞着這一句,從這一句生發的。 但這一句還沒有點到《渡湘江》這個題目。 最後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點破詩題,而以「水北流」來烘托「人南竄」,也是用反襯手法來加強詩的中心內容。 這首詩,通篇運用反襯、對比的手法。 詩的前兩句是今與昔的襯比,哀與樂的襯比,以昔日對照今春,以園游對照邊愁;詩的後兩句是人與物的襯比,南與北的襯比,以京國逐客對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竄對照江水北流。 這是一首很有藝術特色的詩,而出現在七言絶句剛剛定型、開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難能可貴。 胡應麟在《詩藪。 內編》中說,初唐七絶「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 惟杜審言《渡湘江》、《贈蘇綰》二首,結皆作對,而工致天然,風味可掬。 」在胡所舉的兩首詩中,這首《渡湘江》更為可取。 (陳邦炎)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 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 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閙的氣氛中度過。 春天剛剛纔透露一點消息,還不是萬紫千紅的世界,可是明燈錯落,在大路兩旁、園林深處映射出燦爛的輝光,簡直象明艷的花朵一樣。 從「火樹銀花」的形容,我們不難想象,這是多麼奇麗的夜景!說「火樹銀花合」,因為四望如一的緣故。 王維《終南山》「白雲回望合」,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語之妙,可能是從這裡得到啟發的。 由於到處任人通行,所以城門也開了鐵鎖。 崔液《上元夜》詩有句云:「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可與此相印證。 城關外面是城河,這裡的橋,即指城河上的橋。 這橋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着無數的明燈。 燈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橋說成「星橋」了。 「火樹」「銀花」「星橋」都寫燈光,詩人的鳥瞰,首先從這兒着筆,總攝全篇;同時,在「星橋鐵鎖開」這句話裡說出遊人之盛,這樣,下面就很自然地過渡到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 人潮一陣陣地湧着,馬蹄下飛揚的塵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們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哪兒都能看到明月當頭。 原來這燈火輝煌的佳節,正是風清月白的良宵。 在燈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打扮得分外美麗,她們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調。 長安城裡的元宵,真是觀賞不盡的。 所謂「歡娛苦日短」,不知不覺便到了深更時分,然而人們卻仍然懷着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 「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繪,來結束全篇,言盡而意不盡,讀之使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絶之感。 這詩于鏤金錯采之中,顯得韻致流溢,也在於此。 (馬茂元) 王勃●詠風 王勃●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宋玉的《風賦》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 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 你看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 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雲,使我尋到澗底的人家,捲走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無怪乎詩人情不自禁地讚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了。 這風確乎是「有情」的。 當日落西山、萬籟俱寂的時候,她又不辭辛勞地吹響鬆濤,奏起大自然的雄渾樂曲,給人以歡娛。 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讚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風不捨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 以風況人,有為之士不正當如此嗎?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慤之長風。 」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託他的「青雲之志」。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稱此詩「最有餘味,真天才也」,這大概就是其「餘味」之所在了。 此詩的着眼點在「有情」二字。 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 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 風勢之緩急,本來是並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彷彿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 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 風吹煙霧,風捲鬆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但詩人用了「驅」、「卷」、「尋」、「出」、「為君」等字眼,就把這些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 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捲霧,送來清爽,並吹動萬山鬆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 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 (閻昭典) 滕王閣詩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第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