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元年春正月乙丑,以尚書左仆射徐勉為尚書仆射、中衛將軍。 詔曰:「朕思利兆民,惟日不足,氣象環回,每弘優簡。 百官俸祿,本有定數,前代以來,皆多評準,頃者因循,未遑改革。 自今已後,可長給見錢,依時即出,勿令逋緩。 凡散失官物,不問多少,並從原宥。 惟事涉軍儲,取公私見物,不在此例。 」辛未,輿駕親祠南郊。 詔曰:「奉時昭事,虔薦蒼璧,思承天德,惠此下民。 凡因事去土,流移他境者,並聽復宅業,蠲役五年。 尤貧之家,勿收三調。 孝悌力田賜爵一級。 」是月,司州刺史夏侯夔進軍三關,所至皆克。 三月辛未,輿駕幸同泰寺捨身。 甲戌,還宮,赦天下,改元。 以左衛將軍蕭淵藻為中護軍。 林邑、師子國各遣使獻方物。 夏五月丙寅,成景雋克魏臨潼竹邑。 秋八月壬辰,老人星見。 冬十月庚戌,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以渦陽內屬。 甲寅,曲赦東豫州。 十一月丁卯,以中護軍蕭淵藻為北討都督、征北大將軍,鎮渦陽。 戊辰,加尚書令、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中書監。 以渦陽置西徐州。 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二年春正月庚申,司空元法僧以本官領中軍將軍。 中書監、尚書令、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進號中撫大將軍。 衛尉卿蕭昂為中領軍。 乙酉,芮芮國遣使獻方物。 二月甲午,老人星見。 是月,築寒山堰。 三月壬戌,以江州刺史南康王績為安右將軍。 夏四月辛丑,魏郢州刺史元願達以義陽內附,置北司州。 時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顥、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並來奔;其北青州刺史元世雋、南荊州刺史李志亦以地降。 六月丁亥,魏臨淮王元彧求還本國,許之。 冬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元顥為魏主,遣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衛送還北。 魏豫州刺史鄧獻以地內屬。 中大通元年正月辛酉,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 甲子,魏汝南王元悅求還本國,許之。 辛巳,輿駕親祠明堂。 二月甲申,以丹陽尹武陵王紀為江州刺史。 辛丑,芮芮國遣使獻方物。 三月丙辰,以河南王阿羅真為寧西將軍、西秦、河沙三州刺史。 庚辰,以中護軍蕭淵藻為中權將軍。 夏四月癸未,以安右將軍南康王績為護軍將軍。 癸巳,陳慶之攻魏梁城,拔之,進屠考城,擒魏濟陰王元暉業。 五月戊辰,克大梁。 癸酉,克虎牢城。 魏主元子攸棄洛陽,走河北。 乙亥,元顥入洛陽。 六月壬午,大赦天下。 辛亥,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城內屬。 閏月己未,安右將軍、護軍南康王績薨。 己卯,魏爾硃榮攻殺元顥,復據洛陽。 秋九月辛巳,硃雀航華表災。 以安北將軍羊侃為青、冀二州刺史。 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 冬十月己酉,輿駕還宮,大赦,改元。 十一月丙戌,加中撫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中書監。 加鎮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太子少傅。 加金紫光祿大夫蕭琛、陸杲並特進。 司空、中軍將軍元法僧進號車騎將軍。 中權將軍蕭淵藻為中護軍將軍。 中領軍蕭昂為領軍將軍。 戊子,魏巴州刺史嚴始欣以城降。 十二月丁巳,盤盤國遣使獻方物。 二年春正月戊寅,以雍州刺史晉安王綱為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南徐州刺史廬陵王續為平北將軍、雍州刺史。 癸未,老人星見。 夏四月庚申,大雨雹。 壬申,以河南王佛輔為寧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 六月丁巳,遣魏太保汝南王元悅還北為魏主。 庚申,以魏尚書左仆射范遵為安北將軍、司州牧,隨元悅北討。 林邑國遣使獻方物。 壬申,扶南國遣使獻方物。 秋八月庚戌,輿駕幸德陽堂,設絲竹會,祖送魏主元悅。 山賊聚結,寇會稽郡所部縣。 九月壬午,假超武將軍湛海珍節以討之。 三年春正月辛巳,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 丙申,以魏尚書仆射鄭先護為征北大將軍。 二月辛丑,輿駕親祠明堂。 甲寅,老人星見。 乙卯,特進蕭琛卒。 乙丑,以廣州刺史元景隆為安右將軍。 夏四月乙巳,皇太子統薨。 六月丁未,以前太子詹事蕭淵猷為中護軍。 尚書仆射徐勉加特進、右光祿大夫。 丹丹國遣使獻方物。 癸丑,立昭明太子子南徐州刺史華容公歡為豫章郡王,枝江公譽為河東郡王,曲阿公察為岳陽郡王。 秋七月乙亥,立晉安王綱為皇太子。 大赦天下,賜為父後者及出處忠孝文武清勤,並賜爵一級。 乙酉,以侍中、五兵尚書謝舉為吏部尚書。 庚寅,詔曰:「推恩六親,義彰九族,班以侯爵,亦曰惟允。 凡是宗戚有服屬者,並可賜沐食鄉亭侯,各隨遠近以為差次。 其有昵親,自依舊章。 」壬辰,以吏部尚書何敬容為尚書右仆射。 癸巳,老人星見。 九月庚午,以太子詹事蕭淵藻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 戊寅,狼牙脩國奉表獻方物。 冬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若涅槃經》義,迄于乙卯。 前樂山縣侯蕭正則有罪流徙,至是招誘亡命,欲寇廣州,在所討平之。 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從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義,訖于十二月辛丑。 是歲,吳興郡生野谷,堪食。 第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梁書》
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