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叔業,河東聞喜人,晉冀州刺史徽後也。 徽子游擊將軍黎,遇中朝亂,子孫沒涼州,仕于張氏。 黎玄孫先福,義熙末還南,至滎陽太守。 叔業父祖晚渡。 少便弓馬,有武干。 宋元徽末,累官為羽林監,太祖驃騎行參軍。 建元元年,除屯騎校尉。 虜侵司豫二州,以叔業為軍主征討,本官如故。 上初即位,群下各獻讜言。 二年,叔業上疏曰:「成都沃壤,四塞為固,古稱一人守隘,萬夫趑趄。 雍、齊亂於漢世,譙、李寇于晉代,成敗之跡,事載前史。 頃世以來,綏馭乖術,地惟形勢,居之者異姓,國實武用,鎮之者無兵,致寇掠充斥,賧稅不斷。 宜遣帝子之尊,臨撫巴蜀,總益、梁、南秦為三州刺史。 率文武萬人,先啟岷漢,分遣郡戍,皆配精力,搜蕩山源,糾虔奸蠹。 威令既行,民夷必服。 」除寧朔將軍,軍主如故。 永明四年,累至右軍將軍,東中郎諮議參軍。 高宗為豫州,叔業為右軍司馬,加建威將軍、軍主,領陳留太守。 七年,為王敬則征西司馬,將軍、軍主如故。 隨府轉驃騎。 在壽春為佐數年。 九年,為寧蠻長史、廣平太守。 雍州刺史王奐事難,叔業率部曲于城內起義。 上以其有干用,仍留為晉安王征北諮議,領中兵,扶風太守,遷晉熙王冠軍司馬。 延興元年,加寧朔將軍,司馬如故。 叔業早與高宗接事,高宗輔政,厚任叔業以為心腹,使領軍掩襲諸蕃鎮,叔業盡心用命。 建武二年,虜圍徐州,叔業以軍主隷右衛將軍蕭坦之救援。 叔業攻虜淮柵外二城,克之,賊眾赴水死甚眾。 除黃門侍郎。 上以叔業有勛誠,封武昌縣伯,五百戶。 仍為持節、督徐州軍事、冠軍將軍、徐州刺史。 四年,虜主寇沔北,上令叔業援雍州。 叔業啟:「北人不樂遠行,唯樂侵伐虜堺,則雍司之賊,自然分張,無勞動民向遠也。 」上從之。 叔業率軍攻虹城,獲男女四千餘人。 徙督豫州、輔國將軍、豫州刺史,持節如故。 永泰元年,叔業領東海太守孫令終、新昌太守劉思效、馬頭太守李僧護等五萬人圍渦陽,虜南兗州所鎮,去彭城百二十里。 偽兗州刺史孟表固守拒戰,叔業攻圍之,積所斬級高五丈,以示城內。 又遣軍主蕭璝、成寶真分攻龍亢戍,即虜馬頭郡也。 虜閉城自守。 偽徐州刺史廣陵王率二萬人、騎五千匹至龍亢,璝等拒戰不敵。 叔業三萬餘人助之,數道攻虜。 虜新至,營未立,於是大敗。 廣陵王與數十騎走,官軍追獲其節。 虜又遣偽將劉藻、高聰繼至,叔業率軍迎擊破之,再戰,斬首萬級,獲生口三千人,器仗驢馬絹布千萬計。 虜主聞廣陵王敗,遣偽都督王肅、大將軍楊大眼步騎十八萬救渦陽,叔業見兵盛,夜委軍遁走。 明日,官軍奔潰,虜追之,傷殺不可勝數,日暮乃止。 叔業還保渦口,上遣使慰勞。 高宗崩,叔業還鎮。 少主即位,誅大臣,京師屢有變發。 叔業登壽春城北望肥水,謂部下曰:「卿等欲富貴乎?我言富貴亦可辦耳。 」永元元年,徙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南兗州刺史,將軍、持節如故。 叔業見時方亂,不樂居近蕃,朝廷疑其欲反,叔業亦遣使參察京師消息,於是異論轉盛。 叔業兄子植、揚併為直閣,殿內驅使。 慮禍至,棄母奔壽陽,說叔業以朝廷必見掩襲。 徐世檦等慮叔業外叛,遣其宗人中書舍人裴長穆宣旨,許停本任。 叔業猶不自安,而植等說之不已,叔業憂懼,問計于梁王,梁王令遣家還都,自然無患。 叔業乃遣子芬之等還質京師。 明年,進號冠軍將軍。 傳叔業反者不已,芬之愈懼,復奔壽春。 於是發詔討叔業,遣護軍將軍崔慧景、征虜將軍豫州刺史蕭懿督水陸眾軍西討,頓軍小峴。 叔業病困,植請救魏虜,送芬之為質。 叔業尋卒,虜遣大將軍李醜、楊大眼二千餘騎入壽春。 初,虜主元宏建武二年至壽春,其下勸攻城。 宏曰:「不須攻,後當降也。 」植等皆還洛陽。 崔慧景,字君山,清河東武城人也。 祖構,奉朝請。 父系之,州別駕。 慧景初為國子學生。 宋泰始中,歷位至員外郎,稍遷長水校尉,寧朔將軍。 太祖在淮陰,慧景與宗人祖思同時自結。 太祖欲北渡廣陵,使慧景具船于陶家後渚,事雖不遂,以此見親。 除前軍。 沈攸之事平,仍出為武陵王安西司馬、河東太守,使防捍陝西。 升明三年,豫章王為荊州,慧景留為鎮西司馬,兼諮議,太守如故。 太祖受禪,封樂安縣子,三百戶。 豫章王遣慧景奉表稱慶還京師,太祖召見,加意勞接。 轉平西府司馬、南郡內史。 仍遷為南蠻長史,加輔國將軍,內史如故。 先是蠻府置佐,資用甚輕,至是始重其選。 建元元年,虜動,豫章王遣慧景三千人頓方城,為司州聲援。 虜退,梁州賊李烏奴未平,以慧景為持節、都督梁南北秦沙四州軍事、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將軍如故。 敕荊州資給發遣,配以實甲千人,步道從襄陽之鎮。 初,烏奴屢為官軍所破,走氐中,乘間出,擾動梁、漢,據關城。 遣使詣荊州請降,豫章王不許。 遣中兵參軍王圖南率益州軍從劍閣掩討,大摧破之,烏奴還保武興。 慧景發漢中兵眾,進頓白馬。 遣支軍與圖南腹背攻擊,烏奴大敗,遂奔于武興。 第1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齊書》
第1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