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固讓。 六年,重申前命。 先是詔儉三日一還朝,尚書令史出外諮事;上以往來煩數,復詔儉還尚書下省,月聽十日出外。 儉啟求解選,不許。 七年,乃上表曰:「臣比年辭選,具簡天明,款言彰于侍接,丹誠布于朝野,物議不以為非,聖心未垂矜納。 臣聞知慧不如明時,求之微躬,實允斯義。 妄庸之人,沈浮無取,命偶休泰,遂踐康衢。 秋葉辭條,不假風飆之力;太陽躋景,無俟螢爝之輝。 晦往明來,五德遞運,聖不獨治,八元亮采。 臣逢其時,而叨其位,常總端右,亟管銓衡,事涉兩朝,歲綿一紀。 盛年已老,孫孺巾冠。 人物徂遷,逝者將半。 三考無聞,九流寂寞。 能官之詠,輟響於當時;《大車》之刺,方興于來日。 若夫珥貂衣兗之貴,四輔六教之華,誠知匪服,職務差簡,端揆雖重,猶可勉勵。 至于品藻之任,尤懼其阻。 夙宵罄竭,屢試無庸。 歲月之久,近世罕比。 非唯悔吝在身,故乃惟塵及國。 方今多士盈朝,群才競爽,選眾而授,古亦何人。 冒陳微翰,必希天照。 至敬無文,不敢煩黷。 」見許。 改領中書監,參掌選事。 其年疾,上親臨視。 薨,年三十八。 吏部尚書王晏啟及儉喪,上答曰:「儉年德富盛,志用方隆;豈意暴疾,不展救護,便為異世。 奄忽如此,痛酷彌深!其契闊艱運,義重常懷,言尋悲切,不能自勝。 痛矣奈何!往矣奈何!」詔衛軍文武及台所兵仗可悉停待葬。 又詔曰:「慎終追遠,列代通規,褒德紀勛,彌峻恆策。 故侍中、中書令、太子少傅、領國子祭酒、衛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昌公儉,體道秉哲,風宇淵曠。 肇自弱齡,清猷自遠;登朝應務,民望斯屬。 草昧皇基,協隆鼎祚。 宏謨盛烈,載銘彞篆。 及贊朕躬,徽績光茂。 忠圖令范,造次必彰。 四門允穆,百揆時序。 宗臣之重,情寄兼常。 方正位論道,永厘袞職,弼茲景化,以贊隆平;天不慭遺,奄焉薨逝,朕用震慟于厥心。 可追贈太尉,侍中、中書監、公如故。 給節,加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六十人。 葬禮依故太宰文簡公褚淵故事。 塚墓材官營辦。 謚文憲公。 」 儉寡嗜欲,唯以經國為務,車服塵素,家無遺財。 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 少撰《古今喪服集記》並文集,並行于世。 今上受禪,下詔為儉立碑,降爵為侯,千戶。 儉弟遜,升明中為丹陽丞,告劉秉事,不蒙封賞。 建元初為晉陵太守,有怨言。 儉慮為禍,因褚淵啟聞。 中丞陸澄依事舉奏。 詔曰:「儉門世載德,竭誠佐命,特降刑書,宥遜以遠。 」徙永嘉郡,道伏誅。 史臣曰:褚淵、袁粲,俱受宋明帝顧托,粲既死節于宋氏,而淵逢興運,世之非責淵者眾矣。 臣請論之:夫湯、武之跡,異乎堯、舜,伊、呂之心,亦非稷、契。 降此風規,未足為證也。 自金、張世族,袁、楊鼎貴,委質服義,皆由漢氏,膏腴見重,事起於斯。 魏氏君臨,年祚短促,服褐前代,宦成後朝。 晉氏登庸,與之從事,名雖魏臣,實為晉有,故主位雖改,臣任如初。 自是世祿之盛,習為舊準,羽儀所隆,人懷羡慕,君臣之節,徒致虛名。 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則知殉國之感無因,保家之念宜切。 市朝亟革,寵貴方來,陵闕雖殊,顧眄如一。 中行、智伯,未有異遇。 褚淵當泰始初運,清涂已顯,數年之間,不患無位,既以民望而見引,亦隨民望而去之。 夫爵祿既輕,有國常選,恩非己獨,責人以死,斯故人主之所同謬,世情之過差也。 贊曰:猗歟褚公,德素內充。 民譽不爽,家稱克隆。 從容佐世,貽議匪躬。 文憲濟濟,輔相之體。 稱述霸王,綱維典禮。 期寄兩朝,綢繆宮陛。 列傳第五 柳世隆 張瑰 柳世隆,字彥緒,河東解人也。 祖憑,馮翊太守。 父叔宗,早卒。 世隆少有風器。 伯父元景,宋大明中為尚書令,獨賞愛之,異於諸子。 言于孝武帝,得召見。 帝曰:「三公一人,是將來事也。 」海陵王休茂為雍州,闢世隆為迎主簿。 除西陽王撫軍法曹行參軍,出為虎威將軍、上庸太守。 帝謂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號為隨郡,今復以授世隆,使卿門世不絶公也。 」元景為景和所殺,世隆以在遠得免。 泰始初,諸州反叛,世隆以門禍獲申,事由明帝,乃據郡起兵,遣使應朝廷。 弘農人劉僧驎亦聚眾應之。 收合萬人,奄至襄陽萬山,為孔道存所破,眾皆奔散,僅以身免,逃藏民間,事平乃出。 還為尚書儀曹郎,明帝嘉其義心,發詔擢為太子洗馬,出為寧遠將軍、巴西梓潼太守。 還為越騎校尉,轉建平王鎮北諮議參軍,領南泰山太守,轉司馬、東海太守,入為通直散騎常侍。 尋為晉熙王安西司馬,加寧朔將軍。 時世祖為長史,與世隆相遇甚歡。 太祖之謀渡廣陵也,令世祖率眾下,同會京邑,世隆與長流蕭景先等戒嚴待期,事不行。 是時朝廷疑憚沈攸之,密為之防,府州器械,皆有素蓄。 世祖將下都,劉懷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衝要地,宜得其人。 」太祖納之,與世祖書曰:「汝既入朝,當須文武兼資人與汝意合者,委以後事,世隆其人也。 」世祖舉世隆自代。 轉為武陵王前軍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第7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齊書》
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