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中丞何承天論渾象體曰:「詳尋前說,因觀渾儀,研求其意,有以悟天形正圓,而水周其下。 言四方者,東暘谷,日之所出,西至濛汜,日之所入。 莊子又云:『北溟之魚,化而為鳥,將徙于南溟。 』斯亦古之遺記,四方皆水證也。 四方皆水,謂之四海。 凡五行相生,水生於金,是故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歸注于海。 日為陽精,光耀炎熾,一夜入水,所經燋竭,百川歸注,足於補復,故旱不為減,浸不為益。 徑天之數,蕃說近之。 」 太中大夫徐爰曰:「渾儀之制,未詳厥始。 王蕃言:『《虞書》稱「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則今渾天儀日月五星是也。 鄭玄說:「動運為機,持正為衡,皆以玉為之。 視其行度,觀受禪是非也。 」渾儀,羲和氏之舊器,歷代相傳,謂之機衡,其所由來,有原統矣。 而斯器設在候台,史官禁密,學者寡得聞見;穿鑿之徒,不解機衡之意,見有七政之言,因以為北斗七星,構造虛文,托之讖緯,史遷、班固,猶尚惑之。 鄭玄有贍雅高遠之才,沈靜精妙之思,超然獨見,改正其說,聖人復出,不易斯言矣。 』蕃之所云如此。 夫候審七曜,當以運行為體,設器擬象,焉得定其盈縮,推斯而言,未為通論。 設使唐、虞之世,已有渾儀,涉歷三代,以為定准,後世聿遵,孰敢非革。 而三天之儀,紛然莫辯,至揚雄方難蓋通渾。 張衡為太史令,乃鑄銅製范。 衡傳云:『其作渾天儀,考步陰陽,最為詳密。 』故知自衡以前,未有斯儀矣。 蕃又云:『渾天遭秦之亂,師徒喪絶,而失其文,惟渾天儀尚在候台。 』案既非舜之璇玉,又不載今儀所造,以緯書為穿鑿,鄭玄為博實,偏信無據,未可承用。 夫璇玉,貴美之名;機衡,詳細之目。 所以先儒以為北斗七星,天綱運轉,聖人仰觀俯察,以審時變焉。 」 史臣案:設器象,定其恆度,合之則吉,失之則凶,以之占察,有何不可。 渾文廢絶,故有宣、蓋之論,其術並疏,故後人莫述。 揚雄《法言》云:「或人問渾天于雄。 雄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莫之違也』。 」若問天形定體,渾儀疏密,則雄應以渾儀答之,而舉此三人以對者,則知此三人製造渾儀,以圖晷緯。 問者蓋渾儀之疏密,非問渾儀之淺深也。 以此而推,則西漢長安已有其器矣。 將由喪亂亡失,故衡復鑄之乎?王蕃又記古渾儀尺度並張衡改制之文,則知斯器非衡始造,明矣。 衡所造渾儀,傳至魏、晉,中華覆敗,沈沒戎虜;績、蕃舊器,亦不復存。 晉安帝義熙十四年,高祖平長安,得衡舊器,儀狀雖舉,不綴經星七曜。 文帝元嘉十三年,詔太史令錢樂之更鑄渾儀,徑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內,立黃赤二道,南北二極規二十八宿,北斗極星,五分為一度,置日月五星于黃道之上,置立漏刻,以水轉儀,昏明中星,與天相應。 十七年,又作小渾天,徑二尺二寸,周六尺六寸,以分為一度,安二十八宿中外宮,以白黑珠及黃三色為三家星,日月五星,悉居黃道。 蓋天之術,雲出周公旦訪之殷商,蓋假托之說也。 其書號曰周髀。 髀者,表也,周天之數也。 其術云:「天如覆蓋,地如覆盆,地中高而四隤,日月隨天轉運,隱地之高,以為晝夜也。 天地相去凡八萬里,天地之中,高於外衡六萬里;地上之高,高於天之外衡二萬里也。 」或問蓋天于揚雄。 揚雄曰:「蓋哉!蓋哉!」難其八事。 鄭玄又難其二事。 為蓋天之學者,不能通也。 劉向《五紀》說,《夏曆》以為列宿日月皆西移,列宿疾而日次之,月最遲。 故日與列宿昏俱入西方;後九十一日,是宿在北方;又九十一日,是宿在東方;九十一日,在南方。 此明日行遲于列宿也。 月生三日,日入而月見西方;至十五日,日入而月見東方;將晦,日未出,乃見東方。 以此明月行之遲于日,而皆西行也。 向難之以《鴻範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 朓,疾也。 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 側匿,遲不敢進也。 星辰西行,史官謂之逆行。 」此三說,《夏曆》皆違之,跡其意,好異者之所作也。 晉成帝咸康中,會稽虞喜造《安天論》,以為「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于不測。 地有居靜之體,天有常安之形。 論其大體,當相覆冒,方則俱方,圓則俱圓,無方圓不同之義也。 」喜族祖河間太守聳又立《穹天論》云:「天形穹隆,當如鷄子幕,其際周接四海之表,浮乎元氣之上。 」而吳太常姚信造《昕天論》曰:「嘗覽《漢書》云:冬至日在牽牛,去極遠;夏至日在東井,去極近。 欲以推日之長短,信以太極處二十八宿之中央,雖有遠近,不能相倍。 」今《昕天》之說,以為「冬至極低,而天運近南。 故日去人遠,而鬥去人近;北天氣至,故冰寒也。 夏至極起,而天運近北,而鬥去人遠,日去人近,南天氣至,故炎熱也。 極之立時,日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晝長也。 極之低時,日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淺,故晝短也。 然則天行寒依于渾,夏依于蓋也。 」按此說應作「軒昂」之「軒」,而作「昕」,所未詳也。 凡三說,皆好異之談,失之遠矣。 凡天文經星,常宿中外宮,前史已詳。 今惟記魏文帝黃初以來星變為《天文志》,以續司馬彪雲。 魏文帝黃初三年九月甲辰,客星見太微左掖門內。 占曰:「客星出太微,國有兵喪。 」十月,孫權叛命,帝自南征,前驅臨江,破其將呂范等。 是後累有征役。 七年五月,文帝崩。 第1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