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恪有疾,深慮政不在己,慕容評性多猜忌,大司馬之位不能允授人望,乃召兄樂安王臧謂之曰:「今勁秦跋扈,強吳未賓,二寇並懷進取,但患事之無由耳。 夫安危在得人,國興在賢輔,若能推才任忠,和同宗盟,則四海不足圖,二虜豈能為難哉!吾以常才,受先帝顧托之重,每欲掃平關、隴,蕩一甌、吳,庶嗣成先帝遺志,謝憂責于當年。 而疾固彌留,恐此志不遂,所以沒有餘恨也。 吳王天資英傑,經略超時,司馬職統兵權,不可以失人,吾終之後,必以授之。 若以親疏次第,不以授汝,當以授沖。 汝等雖才識明敏,然未堪多難,國家安危,實在於此,不可昧利忘憂,以致大悔也。 」又以告評。 月餘而死,其國中皆痛惜之。 先是,晉南陽督護趙弘以宛降于,遣其南中郎將趙盤自魯陽戍宛。 至此,晉右將軍桓豁攻宛,拔之,趙盤退奔魯陽。 豁遣輕騎追盤,及于雉城,大戰敗之,執盤,戍宛而歸。 苻堅將苻謏據陝,降于。 時有圖書云:「燕馬當飲渭水。 」堅恐乘釁入關,大懼,乃盡精鋭以備華陰。 群下議欲遣兵救謏,因圖關右。 慕容評素無經略,又受苻堅間貨,沮議曰:「秦雖有難,未易可圖。 朝廷雖明,豈如先帝,吾等經略,又非太宰之匹,終不能平秦也。 但可閉關息旅,保寧疆埸足矣。 」魏尹慕容德上疏曰:「先帝應天順時,受命革代,方以文德懷遠,以一六合。 神功未就,奄忽升遐。 昔周文既沒,武王嗣興,伏惟陛下則天比德,揆聖齊功,方闡崇乾基,纂成先志。 逆氐僭據關、隴,號同王者,惡積禍盈,自相疑戮,釁起蕭牆,勢分四國,投城請援,旬日相尋,豈非凶運將終,數歸有道。 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機之上也。 今秦土四分,可謂弱矣。 時來運集,天讚我也。 天與不取,反受其殃。 吳、越之鑒,我之師也。 宜應天人之會,建牧野之旗。 命皇甫真引並、冀之眾,徑趣蒲阪;臣垂引許、洛之兵,馳解謏圍;太傅總京都武旅,為二軍後繼。 飛檄三輔,仁聲先路,獲城即侯,微功必賞,此則鬱概待時之雄,抱志未申之傑,必嶽峙灞上,雲屯隴下。 天羅既張,內外勢合,區區僭豎,不走則降,大同之舉,今其時也。 願陛下獨斷聖慮,無訪仁人。 」覽表大悅,將從之。 評固執不許,乃止。 苻謏知評、之無遠略,恐救師弗至,乃箋于慕容垂、皇甫真曰:「苻堅、王猛皆人傑也,謀為燕患,為日久矣。 今若乘機不赴,恐燕之君臣將有甬東之悔。 」垂得書,私于真曰:「方為人患者必在於秦,主上富於春秋,未能留心政事,觀太傅度略,豈能抗苻堅、王猛乎?」真曰:「然,繞朝有雲,謀之不從可如何!」 仆射悅綰言于曰:「太宰政尚寬和,百姓多有隱附。 《傳》曰,唯有德者可以寬臨眾,其次莫如猛。 今諸軍營戶,三分共貫,風教陵弊,威綱不舉,宜悉罷軍封,以實天府之饒,肅明法令,以清四海。 」納之。 綰既定製,朝野震驚,出戶二十餘萬。 慕容評大不平,尋賊綰,殺之。 晉大司馬桓溫、江州刺史桓沖、豫州刺史袁真率眾五萬伐,前兗州刺史孫元起兵應之。 溫部將檀玄攻胡陸,執寧東慕容忠。 遣其將慕容厲與溫戰于黃墟,厲師大敗,單馬奔還。 高平太守徐翻以郡歸順。 溫前鋒硃序又破將傅顏于林渚,溫軍大振,次於枋頭。 懼,謀奔和龍。 慕容垂曰:「不然。 臣請擊之,若戰不捷,走未晚也。 」乃以垂為使持節、南討大都督,慕容德為征南將軍,率眾五萬距溫,使其散騎侍郎樂嵩乞師于苻堅。 堅遣將軍苟池率眾二萬,出自洛陽,師于潁川,外為赴援,內實觀隙,有兼併之志矣。 慕容德屯于石門,絶溫糧漕。 豫州刺史李邦率州兵五千斷溫饋運。 溫頻戰不利,糧運復絶,及聞堅師之至,乃焚舟棄甲而退。 德率勁騎四千,先溫至襄邑東,伏于澗中,與垂前後夾擊,王師大敗,死者三萬餘人。 苟池聞溫班師,邀擊于譙,溫眾又敗,死者萬計。 垂既有大功,威德彌振,慕容評素不平之。 垂又言其將孫蓋等摧鋒陷鋭,宜論功超授,評寢而不錄。 垂數以為言,頗與評廷爭。 可足渾氏素惡垂,毀其戰功,遂與評謀殺垂。 垂懼,奔于苻堅。 先是,使其黃門侍郎梁琛聘于堅。 琛還,言于評曰:「秦揚兵講武,運粟陝東,以琛觀之,無久和之理。 兼吳王西奔,必有觀釁之計,深宜備之。 」評曰:「不然。 秦豈可受吾叛臣而不懷和好哉!」琛曰:「鄰國相併,有自來矣。 況今並稱大號,理無俱存。 苻堅機明好斷,納善如流。 王猛有王佐之才,鋭于進取。 觀其君臣相得,自謂千載一時。 桓溫不足為慮,終為人患者,其唯王猛乎?。 、評不以為虞。 皇甫真又陳其事曰:“苻堅雖聘使相尋,托輔車為諭,然抗均鄰敵,勢同戰國,明其甘于取利,無慕善之心,終不能守信存和,以崇久要也。 頃來行人累續,兼師出洛川,夷險要害,具之耳目。 觀虛實以措奸圖,聽風塵而伺國隙者,寇之常也。 又吳王外奔,為之謀主,伍員之禍,不可不慮。 洛陽、并州、壺關諸城,並宜增兵益守,以防未兆。 」召評而謀之。 評曰:「秦國小力弱,杖我為援,且苻堅庶幾善道,終不納叛臣之言。 不宜輕自擾懼,以動寇心也。 」從之。 第3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3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