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愍帝即位,征為宗正,元帝在鎮,又表為侍中,道險不行。 以討華軼功,將封鄉侯,循自以臥疾私門,固讓不受。 建武初,為中書令,加散騎常侍,又以老疾固辭。 帝下令曰:「孤以寡德,忝當大位,若涉巨川,罔知所憑。 循言行以禮,乃時之望,俗之表也。 實賴其謀猷,以康萬機。 疾患有素,猶望臥相規輔,而固守捴謙,自陳懇至,此賢履信思順,苟以讓為高者也。 今從其所執。 」於是改拜太常,常侍如故。 循以九卿舊不加官,今又疾患,不宜兼處此職,惟拜太常而已。 時宗廟始建,舊儀多闕,或以惠懷二帝應各為世,則潁川世數過七,宜在迭毀。 事下太常。 循議以為: 禮,兄弟不相為後,不得以承代為世。 殷之盤庚不序陽甲,漢之光武不繼成帝,別立廟寢,使臣下祭之,此前代之明典,而承繼之著義也。 惠帝無後,懷帝承統,弟不後兄,則懷帝自上繼世祖,不繼惠帝,當同殷之陽甲,漢之成帝。 議者以聖德沖遠,未便改舊。 諸如此禮,通所未論。 是以惠帝尚在太廟,而懷帝復人,數則盈八。 盈八之理,由惠帝不出,非上祖宜遷也。 下世既升,上世乃遷,遷毀對代,不得相通,未有下升一世而上毀二世者也。 惠懷二帝俱繼世祖,兄弟旁親,同為一世,而上毀二為一世。 今以惠帝之崩已毀豫章,懷帝之入復毀潁川,如此則一世再遷,祖位橫析。 求之古義,未見此例。 惠帝宜出,尚未輕論,況可輕毀一祖而無義例乎?潁川既無可毀之理,則見神之數居然自八,此盡有由而然,非謂數之常也。 既有八神,則不得不于七室之外權安一位也。 至尊于惠懷俱是兄弟,自上後世祖,不繼二帝,則二帝之神行應別出,不為廟中恆有八室也。 又武帝初成太廟時,正神止七,而楊元後之神亦權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謚于太廟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舊例也。 又議者以景帝俱已在廟,則惠懷一例。 景帝盛德元功,王基之本,義著祖宗,百世不毀,故所以特在本廟,且亦世代尚近,數得相容,安神而已,無逼上祖,如王氏昭穆既滿,終應別廟也。 以今方之,既輕重義異,又七廟七世之親;昭穆,父子位也。 若當兄弟旁滿,輒毀上祖,則祖位空懸,世數不足,何取于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然後成七哉!今七廟之義,出於王氏。 從禰以上至于高祖,親廟四世,高祖以上復有五世六世無服之祖,故為三昭三穆並太祖而七也。 故世祖郊定廟禮,京兆、潁川會、高之親,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應此義。 今至尊繼統,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潁川五世,俱不應毀。 今既雲豫章先毀,又當重毀潁川,此為廟中之親惟從高祖已下,無復高祖以上二世之祖,于王氏之義,三昭三穆廢闕其二,其非宗廟之本所據承,又違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禮所闕不少。 時尚書仆射刁協與循異議,循答義深備,辭多不載,竟從循議焉。 朝廷疑滯皆諮之於循,循輒依經禮而對,為當世儒宗。 其後帝以循清貧,下令曰:「循冰清玉潔,行為俗表,位處上卿,而居身服物蓋周形而已,屋室財庇風雨。 孤近造其廬,以為慨然。 其賜六尺床薦席褥並錢二十萬,以表至德,暢孤意焉。 」循又讓,不許,不得已留之,初不服用。 及帝踐位,有司奏琅邪恭王宜稱皇考,循又議曰:「案禮子不敢以己爵加父。 」帝納之。 俄以循行太子太傅,太常如故。 循自以枕疾廢頓,臣節不修,上隆降尊之義,不替交敘之敬,懼非垂典之教也,累表固讓。 帝以循體德率物,有不言之益,敦厲備至,期于不許,命皇太子親往拜焉。 循有羸疾,而恭於接對;詔斷賓客,其崇遇如此。 疾漸篤,表乞骸骨,上還印綬,改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帝臨軒,遣使持節,加印綬。 循雖口不能言,指麾左右,推去章服。 車駕親幸,執手流涕。 太子親臨者三焉,往還皆拜,儒者以為榮。 太興二年卒,時年六十。 帝素服舉哀,哭之甚慟。 贈司空,謚曰穆。 將葬,帝又出臨其柩,哭之盡哀,遣兼侍御史持節監護。 皇太子追送近途,望船流涕。 循少玩篇籍,善屬文,博覽眾書,尤精禮傳。 雅有知人之鑒,拔同郡楊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子隰,康帝時官至臨海太守。 楊方,字公回。 少好學,有異才。 初為郡鈴下威儀,公事之暇,輒讀《五經》,鄉邑未之知。 內史諸葛恢見而奇之,待以門人之禮,由是始得周旋貴人間。 時虞喜兄弟以儒學立名,雅愛方,為之延譽。 恢嘗遣方為文,薦郡功曹主簿。 虞預稱美之,送以示循。 循報書曰:「此子開拔有志,意只言異於凡猥耳,不圖偉才如此。 其文甚有奇分,若出其胸臆,乃是一國所推,豈但牧豎中逸群邪!聞處舊黨之中,好有謙沖之行,此亦立身之一隅。 然世衰道喪,人物凋弊,每聞一介之徒有向道之志,冀之願之。 如方者乃荒萊之特苗,鹵田之善秀,姿質已良,但沾染未足耳;移植豐壤,必成嘉豎。 足下才為世英,位為朝右,道隆化立,然後為貴。 昔許子將拔樊仲昭于賈堅,郭林宗成魏德公于畎畝。 足下志隆此業,二賢之功不為難及也。 」循遂稱方于京師。 司徒王導闢為掾,轉東安太守,遷司徒參軍事。 方在都邑,搢紳之士咸厚遇之,自以地寒,不願久留京華,求補遠郡,欲閒居著述。 導從之,上補高梁太守。 在郡積年,著《五經鈎沈》,更撰《吳越春秋》,並雜文筆,皆行于世。 以年老,棄郡歸。 導將進之台閣,固辭還鄉裡,終於家。 第1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