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見詔書,開啟土宇,以支百世,封建戚屬,咸出之籓,夫豈不懷,公理然也。 樹國全制,始成於今,超秦、漢、魏氏之局節,紹五帝三代之絶跡。 功被無外,光流後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慚德。 何則?彼因自然而就之,異乎絶跡之後更創之。 雖然,封幼稚皇子于吳、蜀,臣之愚慮,謂未盡善。 夫吳、越剽輕,庸、蜀險絶,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 且自吳平以來,東南六州將士更守江表,此時之至患也。 又內兵外守,吳人有不自信之心,宜得壯主以鎮撫之,使內外各安其舊。 又孫氏為國,文武眾職,數擬天朝,一旦堙替,同於編戶。 不識所蒙更生之恩,而災困逼身,自謂失地,用懷不靖。 今得長王以臨其國,隨才授任,文武並敘,士卒百役不出其鄉,求富貴者取之於國內。 內兵得散,新邦乂安,兩獲其所,於事為宜。 宜取同姓諸王年二十以上人才高者,分王吳、蜀。 以其去近就遠,割裂土宇,令倍于舊。 以徙封故地,用王幼稚,須皇子長乃遣君之,於是無晚也。 急所須地,交得長主,此事宜也。 臣所陳封建,今大義已舉,然餘眾事,儻有足采,以參成制,故皆並列本事。 臣聞:不憚危悔之患,而願獻所見者,盡忠之臣也;垂聽逆耳,甘納苦言者,濟世之君也。 臣以期運,幸遇無諱之朝。 雖嘗抗疏陳辭,泛論政體,猶未悉所見,指言得失,徒荷恩寵,不異凡流。 臣竊自愧,不盡忠規,無以上報,謹列所見如左。 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隱所懷為上報之節。 若萬一足采,則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 願陛下缺半日之間,垂省臣言。 伏惟陛下雖應天順人,龍飛踐阼,為創基之主,然所遇之時,實是叔世。 何則?漢末陵遲,閹豎用事,小人專朝,君子在野,政荒眾散,遂以亂亡。 魏武帝以經略之才,撥煩理亂,兼肅文教,積數十年,至于延康之初,然後吏清下順,法始大行。 逮至文、明二帝,奢淫驕縱,傾殆之主也。 然內盛台榭聲色之娛,外當三方英豪嚴敵,事成克舉,少有愆違,其故何也?實賴前緒,以濟勛業。 然法物政刑,固已漸穨矣。 自嘉平之初,晉祚始基,逮于咸熙之末,其間累年。 雖鈇鉞屢斷,翦除凶醜,然其存者咸蒙遭時之恩,不軌于法。 泰始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 古人有言,膏粱之性難正,故曰時遇叔世。 當此之秋,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綱之會也。 然陛下猶以用才因宜,法寬有由,積之在素,異於漢、魏之先。 三祖崛起,易朝之為,未可一旦直繩禦下,誠時宜也。 然至所以為政,矯世眾務,自宜漸出公涂,法正威斷,日遷就肅。 譬由行舟,雖不橫截迅流,然俄向所趣,漸靡而往,終得其濟。 積微稍著,以至于今,可以言政。 而自泰始以來,將三十年,政功美績,未稱聖旨,凡諸事業,不茂既往。 以陛下明聖,猶未及叔世之弊,以成始初之隆,傳之後世,不無慮乎!意者,臣言豈不少概聖心夫! 顧惟萬載之事,理在二端。 天下大器,一安難傾,一傾難正。 故慮經後世者,必精目下之政,政安遺業,使數世賴之。 若乃兼建諸侯而樹籓屏,深根固蒂,則祚延無窮,可以比跡三代。 如或當身之政,遺風餘烈不及後嗣,雖樹親戚,而成國之制不建,使夫後世獨任智力以安大業。 若未盡其理,雖經異時,憂責猶追在陛下,將如之何!願陛下善當今之政,樹不拔之勢,則天下無遺憂矣。 夫聖明不世及,後嗣不必賢,此天理之常也。 故善為天下者,任勢而不任人。 任勢者,諸侯是也;任人者,郡縣是也。 郡縣之察,小政理而大勢危;諸侯為邦,近多違而遠慮固。 聖王推終始之弊,,權輕重之理,包彼小違以據大安,然後足以籓固內外,維鎮九服。 夫武王聖主也,成王賢嗣也,然武王不恃成王之賢而廣封建者,慮經無窮也。 且善言今者,必有驗之於古。 唐、虞以前,書文殘缺,其事難詳。 至于三代,則並建明德,及興王之顯親,列爵五等,開國承家,以籓屏帝室,延祚久長,近者五六百歲,遠者僅將千載。 逮至秦氏,罷侯置守,子弟不分尺土,孤立無輔,二世而亡。 漢承周、秦之後,雜而用之,前後二代各二百餘年。 揆其封建不用,雖強弱不適,制度舛錯,不盡事中,然跡其衰亡,恆在同姓失職,諸侯微時,不在強盛。 昔呂氏作亂,幸賴齊、代之援,以寧社稷。 七國叛逆,梁王捍之,卒弭其難。 自是之後,威權削奪,諸侯止食租奉,甚者至乘牛車。 是以王莽得擅本朝,遂其奸謀,傾蕩天下,毒流生靈。 光武紹起,雖封樹子弟,而不建成國之制,祚亦不延。 魏氏承之,圈閉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傾,天命移在陛下。 長短之應,禍福之徵,可見于此。 又魏氏雖正位居體,南面稱帝,然三方未賓,正朔有所不加,實有戰國相持之勢。 大晉之興,宣帝定燕,太祖平蜀,陛下滅吳,可謂功格天地,土廣三王,舟車所至,人跡所及,皆為臣妾,四海大同,始於今日。 宜承大勛之籍,及陛下聖明之時,開啟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於萬載,垂長世於無窮。 第2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