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又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勖議以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致畫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漢文垂拱,幾致刑措,此省事也。 光武併合吏員,縣官國邑裁置十一,此省官也。 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併合郡縣,此省吏也。 今必欲求之於本,則宜以省事為先。 凡居位者,使務思蕭曹之心,以翼佐大化。 篤義行,崇惇睦,使昧寵忘本者不得容,而偽行自息,浮華者懼矣。 重敬讓,尚止足,令賤不妨貴,少不陵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則上下相安,遠近相信矣。 位不可以進趣得,譽不可以朋黨求,則是非不妄而明,官人不惑于聽矣。 去奇技,抑異說,好變舊以徼非常之利者必加其誅,則官業有常,人心不遷矣。 事留則政稽,政稽則功廢。 處位者而孜孜不怠,奉職司者而夙夜不懈,則雖在挈瓶而守不假器矣。 使信若金石,小失不害大政,忍忿悁以容之。 簡文案,略細苛,令之所施,必使人易視聽,願之如陽春,畏之如雷震。 勿使微文煩撓,為百吏所黷,二三之命,為百姓所饜,則吏竭其誠,下悅上命矣。 設官分職,委事責成。 君子心競而不力爭,量能受任,思不出位,則官無異業,政典不奸矣。 凡此皆愚心謂省事之本也。 苟無此愆,雖不省吏,天下必謂之省矣。 若欲省官,私謂九寺可並于尚書,蘭台宜省付三府。 然施行歷代,世之所習,是以久抱愚懷而不敢言。 至于省事,實以為善。 若直作大例,皆減其半,恐文武眾官郡國職業,及事之興廢,不得皆同。 凡發號施令,典而當則安,儻有駁者,或致壅否。 凡職所臨履,先精其得失。 使忠信之官,明察之長,各裁其中,先條上言之。 然後混齊大體,詳宜所省,則令下必行,不可搖動。 如其不爾,恐適惑人聽,比前行所省,皆須臾輒復,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 」勖論議損益多此類。 太康中詔曰:「勖明哲聰達,經識天序,有佐命之功,兼博洽之才。 久典內任,著勛弘茂,詢事考言,謀猷允誠。 宜登大位,毗贊朝政。 今以勖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開府闢召,守中書監、侍中、侯如故。 」時太尉賈充、司徒李胤並薨,太子太傅又缺,勖表陳:「三公保傅,宜得其人。 若使楊珧參輔東宮,必當仰稱聖意。 尚書令衛瓘、吏部尚書山濤皆可為司徒。 若以瓘新為令未出者,濤即其人。 」帝並從之。 明年秋,諸州郡大水,兗土尤甚。 勖陳宜立都水使者。 其後門下啟通事令史伊羡、趙咸為舍人,對掌文法。 詔以問勖,勖曰:今天下幸賴陛下聖德,六合為一,望道化隆洽,垂之將來。 而門下上稱程咸、張惲,下稱此等,欲以文法為政,皆愚臣所未達者。 昔張釋之諫漢文,謂獸圈嗇夫不宜見用;邴吉住車,明調和陰陽之本。 此二人豈不知小吏之惠,誠重惜大化也。 昔魏武帝使中軍司荀攸典刑獄,明帝時猶以付內常侍。 以臣所聞,明帝時唯有通事劉泰等官,不過與殿中同號耳。 又頃言論者皆云省官減事,而求益吏者相尋矣。 多雲尚書郎太令史不親文書,乃委付書令史及干,誠吏多則相倚也。 增置文法之職,適恐更耗擾台閣,臣竊謂不可。 ” 時帝素知太子闇弱,恐後亂國,遣勖及和嶠往觀之。 勖還盛稱太子之德,而嶠雲太子如初。 於是天下貴嶠而賤勖。 帝將廢賈妃,勖與馮紞等諫請,故得不廢。 時議以勖傾國害時,孫資、劉放之匹。 然性慎密,每有詔令大事,雖已宣佈,然終不言,不欲使人知己豫聞也。 族弟良曾勸勖曰:「公大失物情,有所進益者自可語之,則懷恩多矣。 」其婿武統亦說勖「宜有所營置,令有歸戴者」。 勖並默然不應,退而語諸子曰:「人臣不密則失身,樹私則背公,是大戒也。 汝等亦當宦達人間,宜識吾此意。 」久之,以勖守尚書令。 勖久在中書,專管機事。 及失之,甚罔罔悵恨。 或有賀之者,勖曰:「奪我鳳皇池,諸君賀我邪!」及在尚書,課試令史以下,核其才能,有暗於文法,不能決疑處事者,即時遣出。 帝嘗謂曰:「魏武帝言『荀文若之進善,不進不止;荀公達之退惡,不退不休』。 二令君之美,亦望于君也。 」居職月餘,以母憂上還印綬,帝不許。 遣常侍周恢喻旨,勖乃奉詔視職。 勖久管機密,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顏忤爭,故得始終全其寵祿。 太康十年卒,詔贈司徒,賜東園秘器、朝服一具、錢五十萬、布百匹。 遣兼御史持節護喪,謚曰成。 勖有十子,其達者輯、籓、組。 輯嗣,官至衛尉。 卒,謚曰簡。 子畯嗣。 卒,謚曰烈。 無嫡子,以弟息識為嗣。 輯子綽。 綽字彥舒,博學有才能,撰《晉後書》十五篇,傳于世。 永嘉末,為司空從事中郎,沒于石勒,為勒參軍。 籓字大堅。 元康中,為黃門侍郎,受詔成父所治鐘磬。 以從駕討齊王冏勛,封西華縣公。 累遷尚書令。 永嘉末,轉司空,未拜而洛陽陷沒,籓出奔密。 王浚承製,奉籓為留台太尉。 及愍帝為太子,委籓督攝遠近。 建興元年薨于開封,年六十九,因葬亡所。 謚曰成,追贈太保。 籓二子:邃、闓。 第2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2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