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公孫述遣兵寇南郡,乃詔囂當從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潰其心腹。 囂覆上言:「白水險阻,棧閣絶敗。 」又多設支閡。 帝知其終不為用,叵欲討之。 遂西幸長安,遣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七將軍從隴道伐蜀,先使來歙奉璽書喻旨。 囂疑懼,即勒兵,使王元據隴坻,伐木塞道,謀欲殺歙。 歙得亡歸。 諸將與囂戰,大敗,各引退。 囂因使王元、*[行]*巡侵三輔,征西大將軍馮異、征虜將軍祭遵等擊破之。 囂乃上疏謝曰:「吏人聞大兵卒至,驚恐自救,臣囂不能禁止。 兵有大利,不敢廢臣子之節,親自追還。 昔虞舜事父,大杖則走,小杖則受。 臣雖不敏,敢忘斯義。 今臣之事,在於本朝,賜死則死,加刑則刑。 如遂蒙恩,更得洗心,死骨不朽。 」有司以囂言慢,請誅其子恂,帝不忍,復使來歙至汧,賜囂書曰:「昔柴將軍與韓信書云:『陛下寬仁,諸侯雖有亡叛而後歸,輒複位號,不誅也。 』以囂文吏,曉義理,故復賜書。 深言則似不遜,略言則事不決。 今若束手,復遣恂弟歸闕庭者,則爵祿獲全,有浩大之福矣。 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歲,厭浮語虛辭。 即不欲,勿報。 」囂知帝審其詐,遂遣使稱臣于公孫述。 明年,述以囂為朔寧王,遣兵往來,為之援埶。 秋,囂將步騎三萬侵安定,至陰盤,馮異率諸將拒之。 囂又令別將下隴,攻祭遵于汧,兵並無利,乃引還。 帝因令來歙以書招王遵,遵乃與家屬東詣京師,拜為太中大夫,封向義侯。 遵字子春,霸陵人也。 父為上郡太守。 遵少豪俠,有才辯,雖與囂舉兵,而常有歸漢意。 曾于天水私于來歙曰:「吾所以戮力不避矢石者,豈要爵位哉!徒以人思舊主,先君蒙漢厚恩,思暛萬分耳。 」又數勸囂遣子入侍,前後辭諫切甚,囂不從,故去焉。 八年春,來歙從山道襲得略陽城。 囂出不意,懼更有大兵,乃使王元拒隴坻,行巡守番須口,王孟塞鷄頭道,牛邯軍瓦亭,囂自悉其大觽圍來歙。 公孫述亦遣其將李育、田弇助囂攻略陽,連月不下。 帝乃率諸將西征之,數道上隴,使王遵持節監大司馬吳漢留屯于長安。 遵知囂必敗滅,而與牛邯舊故,知其有歸義意,以書喻之曰:「遵與隗王歃盟為漢,自經歷虎口,踐履死地,已十數矣。 于時周洛以西無所統壹,故為王策,欲東收關中,北取上郡,進以奉天人之用,退以懲外夷之亂。 數年之閒,冀聖漢復存,當挈河隴奉舊都以歸本朝。 生民以來,臣人之埶,未有便于此時者也。 而王之將吏,髃居穴處之徒,人人扺掌,欲為不善之計。 遵與孺卿日夜所爭,害幾及身者,豈一事哉!前計抑絶,後策不從,所以吟嘯覙腕,垂涕登車。 幸蒙封拜,得延論議,每及西州之事,未嘗敢忘孺卿之言。 今車駕大觽,已在道路,吳、耿驍將,雲集四境,而孺卿以奔離之卒,拒要覙,當軍沖,視其形埶何如哉?夫智者鷪危思變,賢者泥而不滓,是以功名終申,策畫復得。 故夷吾束縛而相齊,黥布杖□以歸漢,去愚就義,功名並着。 今孺卿當成敗之際,遇嚴兵之鋒,可為怖慄。 宜斷之心匤,參之有識。 」 邯得書,沉吟十餘日,乃謝士觽,歸命洛陽,拜為太中大夫。 於是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觽十餘萬,皆降。 鮑叔奉酒而起,祝曰:「吾君無忘出莒也,使管子無忘束縛從魯也,使寧戚無忘其飯牛于車下也。 」 王元入蜀求救,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而田弇﹑李育保上邽。 詔告囂曰:「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 高皇帝云:『橫來,大者王,小者侯。 』若遂欲為黥布者,亦自任也。 」囂終不降。 於是誅其子恂,使吳漢與征南大將軍岑彭圍西城,耿弇與虎牙大將軍蓋延圍上邽。 車駕東歸。 月餘,楊廣死,囂窮困。 其大將王捷別在戎丘,登城呼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諸軍亟罷,請自殺以明之。 」遂自刎頸死。 數月,王元﹑行巡﹑周宗將蜀救兵五千餘人,乘高卒至,鼓噪大呼曰:「百萬之觽方至!」 漢軍大驚,未及成陳,元等決圍,殊死戰,遂得入城,迎囂歸冀。 會吳漢等食盡退去,於是安定﹑北地﹑天水﹑隴西復反為囂。 九年春,囂病且餓,出城餐糗糒,恚憤而死。 王元﹑周宗立囂少子純為王。 明年,來歙﹑耿弇﹑蓋延等攻破落門,周宗﹑行巡﹑苟宇﹑趙恢等將純降。 宗﹑恢及諸隗分徙京師以東,純與巡﹑宇徙弘農。 唯王元留為蜀將。 及輔威將軍臧宮破延岑,元舉觽詣宮降。 元字惠孟,初拜上蔡令,遷東平相,坐墾田不實,下獄死。 牛邯字孺卿,狄道人。 有勇力才氣,雄于邊垂。 及降,大司*(空)**[徒]*司直杜林﹑太中大夫馬援並薦之,以為護羌校尉,與來歙平隴右。 十八年,純與賓客數十騎亡入胡,至武威,捕得,誅之。 論曰:隗囂援旗慤族,假制明神,夡夫創圖首事,有以識其風矣。 終於孤立一隅,介於大國,隴坻雖隘,非有百二之埶,區區兩郡, 以禦堂堂之鋒,至使窮廟策,竭征徭,身歿觽解,然後定之。 則知其道有足懷者,所以棲有四方之桀,士至投死絶亢而不悔者矣。 夫功全則譽顯,業謝則釁生,回成喪而為其議者,或未聞焉。 若囂命會符運,敵非天力,雖坐論西伯,豈多嗤乎? 第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