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講,你若因為喜歡你的弟兄而待他好,你不算有什麼道德價值:一個行為,由於道德律吩咐做而做它,才有道德價值。 雖說快樂並非善,然而善良人受苦還是不公的事——康德這樣主張。 既然在今世這種事屢見不鮮,所以定有另一個世界,善良人死後得善報,而且定有一位神在死後生活中主持正義。 他否定關於神和永生的一切老式形而上學證明,卻認為他的新式倫理學證明是沒有反駁餘地的。 康德對實際事務的見解是慈祥而人道的,他自己是這樣一個人,但是否定幸福是善的人大多數卻不能這樣說。 號稱「高貴的」那種倫理,和認為我們應儘力讓人幸福些這個較世俗的意見比起來,跟改善世界的打算具有較少的關係。 這本不足怪。 幸福若是別人的,比幸福是自己的,就容易蔑視。 一般講,幸福的代替品是某種英雄氣質。 這使權力慾有了無意識的發泄出路,給殘酷行為造成豐實的藉口。 再不然,所崇尚的也許是強烈的感情;在漫浪主義者,便是如此。 這造成對憎恨和復仇心之類的熾情的寬容;拜倫筆下的英雄算得典型,他們決不是有模範行為的人物。 對促進人類幸福最有貢獻的人——或許可以想見——是認為幸福重要的人,不是那些把幸福和什麼更「崇高的」東西相比之下鄙視幸福的人。 而且,一個人的倫理觀通常反映這人的性格,人有慈善心便希望大家全幸福。 因此,認為幸福是人生目的的人,往往是比較仁慈的,而提出其它目的的人,不知不覺地常常受殘忍和權力慾的支配。 這些倫理學上的差別,通常和政治學上的差別有連帶關係,固然也不盡如此。 前文講過,洛克在個人意見上抱試探態度,根本沒有權威主義氣派,他願意讓每個問題憑自由討論來解決。 結果是,以他本人和他的信奉者來講,都信仰改革,然而是一種逐步的改革。 由於他們的思想體系是由片段組成的,是對許多不同問題個別考察的結果,他們的政治見解自然也往往帶有這種性質。 他們規避一整塊雕成的大綱領,寧願就事論事,研究各個問題。 他們在政治上如同在哲學上一樣,帶著試探和嘗試的精神。 在另一方面,他們的敵派認為自己能「全部識透這可悲的事態格局」,所以更大大願意「把它猛然打碎,重新塑造得比較貼合心意」。 他們可能作為革命者來幹這件事,再不然,可能作為想要當政者權力增強的那種人來幹這件事;或此或彼,他們追求宏大目標時,總不避諱暴力,他們責斥愛好和平為卑鄙可恥。 從現代觀點看,洛克及其信奉者的重大政治缺點是財產崇拜。 但是據這理由批評他們的人,卻常常是為了比資本家更有害的階級,例如君主、貴族和軍閥的利益而作這種批評的。 貴族地主按照遠古傳下來的慣例不費勞力坐享收入,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斂財鬼,而不從錦繡如畫的外表下察看底細的人也不把他們這樣看待。 反之,實業家從事有意識的獵求財富,所以在他們的活動多少還有些新穎的時代,引起了一種對地主的紳士派勒索所感不到的憤懣不平。 這話是說,中產階級作家和讀他們的作品的人情況如此;農民們並不是這樣,就像法國大革命和俄國革命中所表現的。 不過農民是不會說話的。 洛克學派的反對者大多讚賞戰爭,以為戰爭英勇壯烈而意味着蔑棄舒適和安逸。 反之,採取功利主義倫理觀的人往往把大多數戰爭看成是蠢事。 至少在十九世紀,這點又使他們和資本家連成一起,因為資本家由於戰爭妨害貿易,也厭惡戰爭。 資本家的動機當然是純粹自私自利,但是由此卻產生比軍閥及其文字幫手們的意見和公眾利益較為一致的意見。 是的,資本家對戰爭的態度向來也搖擺不定。 十八世紀時英國打的仗除美國獨立戰爭以外,總的講是賺錢事,得到了實業家的支持;但是從十九世紀初一直到末年,實業家贊成和平。 在現代,到處大企業和民族國家發生了密切的關係,以致形勢大變。 但是即便現在,無論在英國或在美國,大企業一般是厭惡戰爭的。 開明的自私自利當然不是最崇高的動機,但是那些貶斥它的人常常有意無意地另換上一些比它壞得多的動機,例如憎恨、嫉忌、權力慾等等。 總的講,根源出於洛克的倡導開明自利的學派,同借英雄氣質與自我犧牲的名目鄙視開明自利的那些學派比起來,對增加人類的幸福多作了貢獻,對增加人類的苦難少起些作用。 初期工業社會的那種種慘事我並沒忘記,但是那到底在這制度內部減緩下來了。 而且我再拿以下的事情同那些慘事來作個對比看:俄國農奴制、戰爭的禍害及戰爭的遺患——恐懼和憎恨、以及舊制度已喪失了活力時還企圖維持舊制度的人必然有的矇昧主義。 第十六章 貝克萊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因為否定物質存在而在哲學上占重要地位,在這個否定裡,他有許多巧妙的議論作為根據。 他主張物質對象無非由於被感知才存在。 那樣說來,譬如一棵樹,假若沒人瞧著它豈不就不再存在了;對這個異議,他的回答是:神總在感知一切;假使果真沒有神,那麼我們所當成的物質對象就會過一種不穩定的生活,在我們一瞧它的時候突然存在;但事實上,由於神的知覺作用,樹木、岩塊、石頭正如同常識認為的那樣連續存在着。 在他認為,這是支持上帝存在的有力理由。 有一首羅諾爾‧納克斯(Ronald Knox)寫的五行打油詩,附帶一首和韻,說明貝克萊的物質對象理論: 曾有個年輕人開言道:“上帝 第26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方哲學史》
第2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