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 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 後從權拒曹公于濡須,數近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禦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 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 蒙曰:「皖田肥美 ,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 」乃具陳其狀。 於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 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鋭繼之。 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 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 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戶,官屬三十人。 蒙還尋陽,未期而盧陵賊起,諸將討擊不能禽,權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復令蒙討之。 蒙至,誅其首惡,余皆釋放,復為平民。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士,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 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 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 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玄之,玄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 及被書當還,蒙秘之。 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 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 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 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 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 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 彼方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餘力復營此哉?今吾士卒精鋭,人思致命。 至尊遣兵,相繼于道。 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 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 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 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後,身死何益於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于此耳。 君可見之,為陳禍福。 」玄之見普,具宣蒙意,普懼而聽之。 玄之先出報蒙:「普尋後當至。 」蒙豫敕四將,各選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門。 須臾普出,蒙迎執其手,與俱下船。 語畢,出書示之。 因拊手大笑。 普見書,知備在公安,而羽在益陽,慚恨入地。 蒙留(孫河),委以後事,即日引軍赴益陽。 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 割湘水,以零陵還之。 以尋陽、陽新為蒙奉邑。 師還,遂征合肥,既撤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淩統以死扦衛。 後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于其上,以拒曹公。 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 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 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 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 ,有併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 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 今不于強壯時圖之,一日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 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 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 然地勢陸通,驍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權尤以此言為當。 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 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 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 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 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 」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權聞之,遂行。 先遣蒙在前。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 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裡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 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 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 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 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 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于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 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 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第2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