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郗慮闢劭,會慮免,拜太子舍人。 遷秘書郎。 黃初中,為尚書郎、散騎侍郎。 受招集五經群書,以類相從,作《皇覽》。 明帝即位,出為陳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稱之。 征拜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論》。 遷散騎常侍。 時聞公孫淵受孫權燕王之號,議者欲留淵計吏,遣兵討之。 助以為「昔袁尚兄弟歸淵父康,康斬送其首,是淵先世之效忠也。 又所聞虛實,未可審知。 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重勞民也。 宜加寬貸,使有以自新。 」後淵果斬送權使張彌等首。 助嘗作《趙都賦》,明帝美之,詔劭作《許都》、《洛都賦》。 時外興軍旅,內營宮室,劭作二賦,皆諷諫焉。 青龍中,吳圍合肥。 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征東將軍滿寵表請中軍兵,並召休將士,須集擊之。 劭議以為「賊眾新至,心專氣鋭。 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進擊,不必能制。 寵求待兵,未有所失也。 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軍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 騎到合肥。 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賊後,擬其歸路,要其糧道。 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賊矣。 」帝從之。 兵比至合肥,賊果退還。 時詔書博求眾賢。 散騎侍郎夏侯惠薦劭曰:「伏見常侍劉劭,深忠篤思,體周于數,凡所錯綜,源流弘遠,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 故性實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靜之人慕其玄虛退讓,文學之士嘉其推步詳密。 法理之士明其分數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篤固,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制度之士貴其化略較要,策謀之士贊其明思通微,凡此諸論,皆取適己所長而舉其支流者也。 臣數聽其清談,覽其篤論,漸漬歷年,服膺彌久,實為朝廷奇其器量。 以為若此人者,宜輔翼機事,納謀幃幄,當與國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 惟陛下垂優遊之聽,使劭承清閒之歡。 得自盡于前,則德音上通。 輝耀日新矣。 」 景初中,受詔作《都官考課》。 劭上疏,曰:”百官考課,王政之大較,然而歷代弗務,是以治曲闕而未補,能否混而相蒙。 陛下以上聖之宏略,愍王綱之弛頽,神慮內鑒,明詔外發。 臣奉恩曠然,得以啟曚,輒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又作《說略》一篇。 臣學寡識淺,誠不足以宣暢聖旨,著定典制。 ”又以為宣制禮作樂,以移風俗,著《樂論》十四篇,事成未上。 會明帝崩,不施行。 正始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 凡所撰述,《法論》、《人物誌》之類百餘篇。 卒,追贈光祿勛。 子琳嗣。 劭同時東海繆襲亦有才學,多所述敘,官至尚書、光祿勛。 襲友人山陽仲長統,漢末為尚書郎,早卒。 著《昌言》,詞佳可觀省。 散騎常侍陳留蘇林、光祿大夫京兆韋誕、樂安太守譙國夏侯惠、陳郡太守任城孫該、郎中令河東杜摯等亦著文賦,頗傳于世。 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 傅介子之後也。 伯父巽,黃初中為侍中、尚書。 嘏弱冠知名,司空陳郡闢為掾。 時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法,事下三府。 嘏難劭論曰:“蓋聞帝制宏深,聖道奧遠,苟非其才,則道不虛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暨乎王略虧頽而曠載罔綴,微言既沒,六籍泯玷。 何則?道弘致遠而眾才莫晞也。 案劭考課論,雖欲尋前代黜陟之文,然其制度略以闕亡。 禮之存者,惟有周典,外建侯伯,藩屏九服,內立列司,筦齊六職,土有恆貢,官有定則,百揆均任,四民殊業,故考績可理而黜陟易通也。 大魏繼百王之末,承秦、漢之烈,制度之流,靡所修采。 自建安以來,至于青龍,神武撥亂,肇基皇祚,掃除凶逆,芟夷遺寇,旌旗卷舒,目不暇給。 及經邦治戎,權法並用,百官群司,軍國通任,隨時之宜,以應政機。 以古施今,事雜義殊,難得而通也。 所以然者,制宜經遠,或不切近,法應時務,不足垂後。 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 循名考實,糾勵成規,所以治末也。 本綱未舉而造制未呈,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 昔先王之擇才,必本行于州閭;講道于癢序;行具而謂之賢;道修則謂之能。 鄉老獻賢能于王,王拜受之,舉其賢者,出使長之,科其能者,入使治之,此先王收才之義也。 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 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敘,如此則殿最之課,未盡人才。 述綜王度,敷贊國式,體深義廣,難得而詳也。 ” 正始初,除尚書郎,遷黃門侍郎。 時曹爽秉政,何晏為吏部尚書。 嘏謂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靜而內銛巧,好利,不念務本。 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將遠,而朝政廢誒。 」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以免嘏官。 起家拜熒陽太守,不行。 太傅司馬宣王請為從事中郎。 曹爽誅,為河南尹,遷尚書。 嘏常以為「秦始罷侯置守,設官分職,不與古同。 漢、魏因循,以至于今。 然儒生學士,咸欲錯綜以三代之禮,禮弘致遠,不應時務,事與制違,名實未附,故歷代而不至于治者,蓋由是也。 欲大改定官制,依古正本,今遇帝室多難,未能革易。 」 第1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