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字文遠。 雁門馬邑人也。 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 少為郡吏。 漢末,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 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還,進敗,以兵屬董卓。 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 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太祖破呂布于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 與夏侯淵圍昌豨于東海,數月糧盡,儀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 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 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 」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說「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 豨乃許降。 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 豨歡喜,隨詣太祖。 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 」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從討袁譚、袁尚于黎陽,有功,行中堅將軍。 從攻尚于鄴,尚堅守不下。 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徙其民河南。 復從攻鄴,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 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為蕩寇將軍。 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穎,封都亭侯。 從征袁尚于柳城,率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 遂擊,大破之,斬單幹蹋頓。 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 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 遼謂左右曰:「勿動。 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 」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 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陣而立。 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 成偽降禁,禁還。 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 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 」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 」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 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增邑,假節。 太祖既征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太祖征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匆得與戰。 」諸將皆疑。 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 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 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 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 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 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 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太祖大壯遼,拜征東將軍。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征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 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關羽圍曹仁于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 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 遼與太祖會摩陂。 遼軍至 ,太祖乘輦出勞之,還屯陳郡。 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 分封兄汛及一子列侯。 孫權復叛,遣遼還屯台肥,進遼爵都鄉侯。 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導從出迎。 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 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十六百戶。 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狀。 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 」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 孫權復稱藩。 遼還屯雍丘,得疾。 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 虎賁問消息,道路相屬。 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禦衣,太官日送禦食。 疾小差,還屯。 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 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 遼病篤,遂薨于江都。 帝為流涕,謚曰剛侯。 子虎嗣。 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虎為偏將軍,薨。 子統嗣。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