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 疇以嘗為尚所闢,乃往弔祭。 太祖亦不問。 疇盡將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餘家居鄴。 太祖賜疇車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舊。 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 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 」於是乃復以前爵封疇。 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 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于數四,終不受。 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 太祖重其事,依違者久之。 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 尚書令荀彧、司隷校尉鐘繇亦以為可聽。 太祖猶欲侯之。 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 」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 疇揣知其指,不復發言。 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慇勤,曾不能顧乎!」躊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 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將軍雅知疇者,猶復如此,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于前。 」言未卒,涕泣橫流。 惇具答太祖。 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 文帝踐阼,高疇德義,賜疇從孫續爵關內侯,以奉其嗣。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 年七歲喪母。 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 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年二十,遊學南陽,止張奉舍。 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修親隱恤之,病癒乃去。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以為主簿,守高密令。 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 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 修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 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 」孫氏懼,乃出賊。 由是豪強懾服。 舉孝廉,修讓邴原,融不聽。 時天下亂,遂不行。 頃之,郡中有反者。 修聞融有難,夜往奔融。 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修耳!」官終而修至。 復署功曹。 時膠東多賊寇,復令修守膠東令。 膠東人公沙盧宗強,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 修獨將數騎徑入其門,斬盧兄弟,公沙氏驚愕莫敢動。 修撫慰其餘,由是寇少止。 融每有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 融常賴修以免。 袁譚在青州,闢修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修。 後獻以事當死,修理之,得免。 時人益以此多焉。 袁紹又闢修除即墨令 ,後復為譚別駕。 紹死,譚、尚有隙。 尚攻譚,譚軍敗,修率吏民往救譚。 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 」譚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 譚嘆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修曰:「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 」後十餘日,統果棄其妻子來赴譚,妻子為賊所殺,譚更以統為樂安太守。 譚復欲攻尚,修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 」譚不悅,然知其忠節。 後又問修:「計安出?」修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 譬人將鬥而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若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固將交鬥其間,以求一朝之利,願明使君塞耳勿聽也。 若斬佞臣數人,復相親睦,以禦四方,可以橫行天下。 」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于太祖。 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 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 修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 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屍。 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 修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 」太祖嘉其義,聽之。 以修為督軍糧,還樂安。 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 太祖命取統首,修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 太祖悅而赦之。 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 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 及破南皮,閲修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 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 」乃禮闢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 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 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 太祖議行肉刑,修以為時未可行,太祖采其議。 徙為奉常。 其後嚴才反,與其徒屬數十人攻掖門。 修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 太祖在銅爵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 」相國鐘繇謂修:「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 」修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 」頃之,病卒官。 子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初,修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 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闢命皆不就。 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鬱洲山中。 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 原以黃巾方盛,遂至遼東,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 遼東太守公孫度畏惡欲殺之,盡收捕其家,政得脫。 度告諸縣:「敢有藏政者與同罪。 」政窘急,往投原。 原匿之月餘,時東萊太史慈當歸,原因以政付之。 既而謂度曰:「將軍前日欲殺劉政,以其為己害。 今政已去,君之害豈不除哉!」度曰:「然」。 原曰:「君之畏政者,以其有智也。 今政已免,智將用矣,尚奚拘政之家?不若赦之,無重怨。 」度乃出之。 原又資送政家,皆得歸故郡。 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遊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絶。 第1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