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魏書曰:後上表謝曰:「妾無皇、英厘降之節,又非姜、任思齊之倫,誠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處中饋之重任。 」後自在東宮,及即尊位,雖有異寵,心愈恭肅,供養永壽宮,以孝聞。 是時柴貴人亦有寵,後教訓銟導之。 後宮諸貴人時有過失,常彌覆之,有譴讓,輒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為之頓首請罪,是以六宮無怨。 性儉約,不好音樂,常慕漢明德馬後之為人。 後早喪兄弟,以從兄表繼永後,拜奉車都尉。 後外親劉斐與他國為婚,後聞之,敕曰:「諸親戚嫁娶,自當與鄉裡門戶匹敵者,不得因勢,強與他方人婚也。 」後姊子孟武還鄉裡,求小妻,後止之。 遂敕諸家曰:「今世婦女少,當配將士,不得因緣取以為妾也。 宜各自慎,無為罰首。 」(1) 注(1)魏書曰:後常敕戒表、武等曰:「漢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驕奢,可不慎乎!」 五年,帝東征,後留許昌永始台。 時霖雨百餘日,城樓多壞,有司奏請移止。 後曰:「昔楚昭王出遊,貞姜留漸台,江水至,使者迎而無符,不去,卒沒。 今帝在遠,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群臣莫敢復言。 六年,帝東征吳,至廣陵,後留譙宮。 時表留宿韂,欲遏水取魚。 後曰:「水當通運漕,又少材木,奴客不在目前,當復私取官竹木作梁遏。 今奉車所不足者,豈魚乎?」 明帝即位,尊後為皇太后,稱永安宮。 太和四年,詔封表安陽亭侯,又進爵鄉侯,增邑並前五百戶,遷中壘將軍。 以表子詳為騎都尉。 其年,帝追諡太后父永為安陽鄉敬侯,母董為都鄉君。 遷表昭德將軍,加金紫,位特進,表第 二子訓為騎都尉。 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止之曰:「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皆由厚葬也;首陽陵可以為法。 」青龍三年春,後崩于許昌,以終制營陵,三月庚寅,葬首陽陵西。 (1)帝進表爵為觀津侯,增邑五百,並前千戶。 遷詳為駙馬都尉。 四年,追改封永為觀津敬侯,世婦董為堂陽君。 追封謚後兄浮為梁裡亭戴侯,都為武城亭孝侯,成為新樂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 表薨,子詳嗣,又分表爵封詳弟述為列侯。 詳薨,子釗嗣。 注(1)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後之薨,故太后以憂暴崩。 甄後臨沒,以帝屬李夫人。 及太后崩,夫人乃說甄後見譖之禍,不獲大斂,被發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殯葬太后,皆如甄後故事。 漢晉春秋曰:初,甄後之誅,由郭後之寵,及殯,令被發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後,使養明帝。 帝知之,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後死狀。 郭後曰:「先帝自殺,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可追讎死父,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遂逼殺之,【】殯者使如甄後故事。 魏書載哀策曰:「維青龍三年三月壬申,皇太后梓宮啟殯,將葬于首陽之西陵。 哀子皇帝叡親奉冊祖載,遂親遣奠,叩心擗踴,號咷仰訴,痛靈魂之遷幸,悲容車之向路,背三光以潛翳,就黃壚而安厝。 嗚呼哀哉!昔二女妃虞,帝道以彰,三母嬪周,聖善彌光,既多受祉,享國延長。 哀哀慈妣,興化閏房,龍飛紫極,作合聖皇,不虞中年,暴罹災殃。 愍予小子,煢煢摧傷,魂雖永逝,定省曷望?嗚呼哀哉!」 明悼毛皇后,河內人也。 黃初中,以選入東宮,明帝時為平原王,進禦有寵,出入與同輿輦。 及即帝立,以為貴嬪。 太和元年,立為皇后。 後父嘉,拜騎都尉,後弟曾,郎中。 初,明帝為王,始納河內虞氏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為後,太皇后卞太后慰勉焉。 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賤,未有能以義舉者也。 然後職內事,君聽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終者也。 殆必由此亡國喪祀矣!」虞氏遂絀還鄴宮。 進嘉為奉車都尉,曾騎都尉,寵賜隆渥。 頃之,封嘉博平鄉侯,遷光祿大夫,曾駙馬都尉。 嘉本典虞車工,卒暴富貴,明帝令朝臣會其家飲宴,其容止舉動甚蚩騃,語輒自謂「侯身」,時人以為笑。 (1)後又加嘉位特進,曾遷散騎侍郎。 青龍三年,嘉薨,追贈光祿大夫,改封安國侯,增邑五百,並前千戶,謚曰節侯。 四年,追封后母夏為野王君。 注(1)孫盛曰:古之王者,必求令淑以對揚至德,恢王化于關雎,致淳風于麟趾。 及臻三季,並亂茲緒,義以情溺,位由寵昏,貴賤無章,下陵上替,興衰隆廢,皆是物也。 魏自武王,暨于烈祖,三後之升,起自幽賤,本既卑矣,何以長世?詩云:「絺兮綌兮,淒其以風。 」 其此之謂乎! 帝之幸郭元後也,後愛寵日弛。 景初元年,帝游後園,召才人以上曲宴極樂。 元後曰「宜延皇后」,帝弗許。 乃禁左右,使不得宣。 後知之,明日,帝見後,後曰:「昨日遊宴北園,樂乎?」帝以左右泄之,所殺十餘人。 賜後死,然猶加謚,葬愍陵。 遷曾散騎常侍,後徙為羽林虎賁中郎將、原武典農。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 黃初中,本郡反叛,遂沒入宮。 明帝即位,甚見愛幸,拜為夫人。 叔父立為騎都尉,從父芝為虎賁中郎將。 帝疾困,遂立為皇后。 齊王即位,尊後為皇太后,稱永寧宮,追封謚太后父滿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紹其爵。 封太后母杜為郃陽君。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