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春正月乙丑,鎮東將軍【】丘儉、揚州刺史文欽反。 *(戊戌)**(戊寅)*,大將軍司馬景王征之。 癸未,車騎將軍郭淮薨。 閏月己亥,破欽于樂嘉。 欽遁走,遂奔吳。 甲辰,*(安風淮津)**(安風津)*都尉斬儉,傳首京都。 (1)壬子,復特赦淮南士民諸為儉、欽所詿誤者。 以鎮南將軍諸葛誕為鎮東大將軍。 司馬景王薨于許昌。 二月丁巳,以韂將軍司馬文王為大將軍,錄尚書事。 注(1)世語曰:大將軍奉天子征儉,至項;儉既破,天子先還。 臣松之檢諸書都無此事,至諸葛誕反,司馬文王始挾太后及帝與俱行耳。 故發詔引漢二祖及明帝親征以為前比,知明帝已後始有此行也。 案張璠、虞溥、郭頒皆晉之令史,璠、頒出為官長,溥,鄱陽內史。 璠撰後漢紀,雖似未成,辭藻可觀。 溥着江表傳,亦粗有條貫。 惟頒撰魏晉世語,蹇乏全無宮商,最為鄙劣,以時有異事,故頗行于世。 干寶、孫盛等多采其言以為晉書,其中虛錯如此者,往往而有之。 甲子,吳大將孫峻等衆號十萬至壽春,諸葛誕拒擊破之,斬吳左將軍留贊,獻捷于京都。 三月,立皇后卞氏,大赦。 夏四月甲寅,封后父卞隆為列侯。 甲戌,以征南大將軍王昶為驃騎將軍。 秋七月,以征東大將軍胡遵為衛將軍,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為征東大將軍。 八月辛亥,蜀大將軍姜維寇狄道,雍州刺史王經與戰洮西,經大敗,還保狄道城。 辛未,以長水校尉鄧艾行安西將軍,與征西將軍陳泰併力拒維。 戊辰,復遣太尉司馬孚為後繼。 九月庚子,講尚書業終,賜執經親授者司空鄭沖、侍中鄭小同等各有差。 甲辰,姜維退還。 冬十月,詔曰:「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賊陸梁邊陲。 洮西之戰,至取負敗,將士死亡,計以千數,或沒命戰場,噃魂不反,或牽掣虜手,流離異域,吾深痛愍,為之悼心。 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恤其門戶,無差賦役一年;其力戰死事者,皆如舊科,勿有所漏。 」 十一月甲午,以隴右四郡及金城,連年受敵,或亡叛投賊,其親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 癸丑,詔曰:「往者洮西之戰,將吏士民或臨陳戰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棄于原野,吾常痛之。 其告征西、安西將軍,各令部人于戰處及水次鈎求屍喪,收斂藏埋,以慰存亡。 」 甘露元年春正月辛丑,青龍見軹縣井中。 乙巳,沛王林薨。 (1) 注(1)魏氏春秋曰:二月丙辰,帝宴群臣于太極東堂,與侍中荀顗、尚書崔贊、袁亮、鐘毓、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等並講述禮典,遂言帝王優劣之差。 帝慕夏少康,因問顗等曰:「有夏既衰,後相殆滅,少康收集夏衆,復禹之績,高祖拔起隴畝,驅帥豪鉨,芟夷秦、項,包舉【】內,斯二主可謂殊才異略,命世大賢者也。 考其功德,誰宜為先?」顗等對曰:「夫天下重器,王者天授,聖德應期,然後能受命創業。 至于階緣前緒,興複舊績,造之與因,難易不同。 少康功德雖美,猶為中興之君,與世祖同流可也。 至如高祖,臣等以為優。 」帝曰:「自古帝王,功德言行,互有高下,未必創業者皆優,紹繼者咸劣也。 湯、武、高祖雖俱受命,賢聖之分,所覺縣殊。 少康、殷宗中興之美,夏啟、周成守文之盛,論德較實,方諸漢祖,吾見其優,未聞其劣;顧所遇之時殊,故所名之功異耳。 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隷,崎嶇逃難,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謀,卒滅過、戈,克複禹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勛?漢祖因土崩之勢,仗一時之權,專任智力以成功業,行事動靜,多違聖檢;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囚系賢相,為人父則不能韂子;身沒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時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 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 諸卿具論詳之。 」翌日丁巳,講業既畢,顗、亮等議曰:「三代建國,列土而治,當其衰弊,無土崩之勢,可懷以德,難屈以力。 逮至戰國,強弱相兼,去道德而任智力。 故秦之弊可以力爭。 少康布德,仁者之英也;高祖任力,智者之鉨也。 仁智不同,二帝殊矣。 詩、書述殷中宗、高宗,皆列大雅,少康功美過于二宗,其為大雅明矣。 少康為優,宜如詔旨。 」贊、毓、松等議曰:「少康雖積德累仁,然上承大禹遺澤餘慶,內有虞、仍之援,外有靡、艾之助,寒浞讒慝,不德於民,澆、豷無親,外內棄之,以此有國,蓋有所因。 至于漢祖,起自布衣,率烏合之士,以成帝者之業。 論德則少康優,課功則高祖多,語資則少康易,校時則高祖難。 」帝曰:「諸卿論少康因資,高祖創造,誠有之矣,然未知三代之世,任德濟勛如彼之難,秦、項之際,任力成功如此之易。 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漢祖功高,未若少康盛德之茂也。 且夫仁者必有勇,誅暴必用武,少康武烈之威,豈必降于高祖哉?但夏書淪亡,舊文殘缺,故勛美闕而罔載,唯有伍員粗述大略,其言復禹之績,不失舊物,祖述聖業,舊章不愆,自非大雅兼才,孰能與于此,向令墳、典具存,行事詳備,亦豈有異同之論哉?」於是群臣咸悅服。 中書令松進曰:“少康之事,去世久遠,其文昧如,是以自古及今,議論之士莫有言者,德美隱而不宣。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