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會是多麼容易地用很少的幾句話就能給你解釋,假如在這裡可以這樣做,並且你同意我的原則的話。 再說,雖然我們不是用別的辦法,而只是用精神來知覺太陽這個巨大的觀念,可是這並不等於說這個觀念是從天然地在我們心裡的什麼概念中得出來的;而可能是由我們的感官所接受的這個觀念(完全符合于依靠理性的經驗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距離我們遠的時候就比距離我們近的時候顯得小)是隨着太陽距離得如此遠,它的直徑等於地球的那麼多的半徑①,而被我們的精神加大了多少倍。 你想要看看大自然怎麼一點都沒有把這個觀念放在我們心裡嗎?你在一個生來就是瞎子的心裡去找吧。 你將會看到,首先是這個觀念在他的心裡既沒有顏色,也沒有光;接着你將會看到,它並不是圓的,假如不是誰告訴他,假如他事先不是拿到什麼圓的東西的話;你最後將會看到它並不是那麼大,假如不是理性或權威使他擴大他所理會的這個觀念的話。 可是,讓我們再多說一點而不是過甚其辭,我們這些人觀察了那麼多次太陽,考量了那麼多次太陽的表面直徑,推論了那麼多次太陽的真實直徑,我們對於太陽所有的觀念或影像和一般人的不相同嗎?不錯,理性告訴我們太陽比地球大一百六十多倍,然而我們因此就具有一個這樣巨大的物體的觀念嗎?我們盡我們所能地放大我們通過感觀接受來的這個觀念,我們的精神儘其所有的力量對它加以擴大,但是最後我們的精神自己就閙不清了,越弄越糊塗;如果我們要有一個太陽的清楚的思維,我們就必須借助於我們通過感官的媒介接受來的觀念。 如果我們相信太陽比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大得多,假如我們的眼睛距離它更近,就會接受一個更寬廣得多、更巨大得多的觀念,這也就足夠了;但我們的精神必須滿足於我們的感官給它提供的那個觀念,那個觀念是怎麼樣,我們的精神就必須把它看成是怎麼樣。 ①原文如此。 四、在這以後,你承認了在觀念和觀念之間的不等性和分歧性,接着你說:的確,給我表象實體的那些觀念無疑地比僅僅給我表象樣態或偶然的那些觀念更多一點什麼,本身包含着(姑且這樣說)更多的客觀實在性;最後,我由之而領會到一個至高無上的、永恆的、無限的、全能的,除他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普遍創造者的上帝的那個觀念比給我們表象有限的實體的那些觀念無疑地本身要有着更多的客觀實在性。 你的精神在這裡帶領你跑得真快,因此必須把它稍微停住一下。 不過我並不想首先問你用客觀實在性這幾個字,你指的是什麼意思;只要我們知道下面這一點就夠了:普通說外在的東西是形式地和實在地在它們本身之中,但客觀地或由於表象而在理智之中,這句話你好象只想說觀念應該完全符合于它由之而成為觀念的那個東西;因而它所含有的對象沒有一點不是實際上在那個東西里邊所有的,而被它所表象的東西本身所含有的實在性越多,它表象的實在性也就越多。 我知道你緊跟着就區分了客觀的實在性和形式的實在性。 形式的實在性,我想它就是觀念本身,它被視為不是表象什麼東西,而是一個單獨的存在,本身有着某種實體(entité)。 不過,不管怎麼樣,肯定的是,觀念和它的客觀實在性都不應該按照事物本身所有的全部的形式實在性來衡量,而只是按照精神所認識的那一部分,或換言之,按照精神所有的認識來衡量。 因此,當然,人們將會說,對於一個你經常看見的、你仔細觀察過的、你從各方面都看見過的人,你心裡對於這個人的觀念是非常完滿的;可是對於你僅僅是順便看到過一次的、你沒有很好看過的人,你所得到的觀念是非常不完滿的;而假如你沒有看見本人,你只看見他的帽子遮蓋住臉,只看見他的衣服遮蓋住全身,那麼人們一定會說,你沒有這個人的觀念,或者,假如你有這個人的觀念,那個觀念也是極其不完滿、極其模糊的。 由此我推論出,我們對於偶性可以有一個清楚的、真實的觀念,但是對於被矇蔽的實體,我們充其量只能有一個模糊的、假造的觀念;因此,當你說在實體的觀念裡比在偶性的觀念裡有更多的客觀實在性的時候,人們應該首先否認他們對於實體能夠有一個素樸的、真實的觀念,因而人們也就不能從這個觀唸得出任何客觀實在性;其次,即便承認了你這一點,人們也不能說實體的觀念裡的客觀實在性比偶性的觀念裡的客觀實在性更大,因為它所有的實在性都是從偶性的觀念中搬過來的,我們在前面說過,實體就是從偶性或者說就是按照偶性的方式領會出來的,我們說過,實體只能當做有廣延的、有形狀的、有顏色的……的東西來領會。 關於你接著說的上帝的觀念,我請你告訴我,既然你還不確知他是否存在,你怎麼知道他通過他的觀念向我們表象為一個永恆的、無限的、全能的、萬物之創造者……的東西呢?你為你自己所做成的這個觀念難道不是來自你以前對他的認識,即他就是不只一次地被人在這些屬性之下介紹給你的嗎?因為,實在說來,假如你從來沒有聽人說過這樣的事,你會把他描述成這個樣子嗎?你也許會對我說,現在不過是拿他做例子,你還一點沒有給他下定義呢。 好吧,不過你要注意,以後不要拿它做為一個臆斷來提。 第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沉思集》
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