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比成人更應該同大地生命的起伏節奏保持某種聯繫。 經過無數世代的更替,人和軀體已經適應了這種節奏,基督教的復活節就體現了這一節奏適應。 我見過一個兩歲的孩子,他一直生活在倫敦,有一回他第一次被帶到綠意蔥定的鄉村去散步。 這時正是冬季,一切都是濕滾滾的,道路泥濘難行。 在成人看來,這一切並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但是這孩子的眼裡卻閃現出驚喜的神采,他在潮濕的土地上跪了下去,把臉理在青草裡,嘴裡發出歡快的呼呀叫聲。 他所體驗的歡樂是原始的、素樸的和巨大的。 這種得到滿足的機體需要是如此強烈,以至于可以說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人,其精神很少是健全的。 有許多種快樂,它本身和大地的生命沒有聯繫。 例如說賭博吧。 這類快樂一旦終止,人就會感到無聊和不滿,渴望着什麼,卻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 這種快樂帶給我們的感受是不能叫做幸福的。 另一方面,那些把我們與大地的生命緊緊連在一起的快樂裡,則有着能使人得到極大滿足的東西,這種東西即使停止了,它們帶來的幸福仍然長駐不去,儘管比起那些更易使人興奮的放蕩胡閙來,它的強烈程度要低些。 這中間的差別,在我看來,存在於從最簡單的職業到文明程度最高的職業的全部範圍內。 剛纔我提到的那個兩歲的孩子就表現了與大地的生命聯繫在一起的最為原始的可能形式。 但是在更高的形式上,同樣的事情可以在詩歌中發現。 使得莎士比亞的抒情詩超乎一般的東西,就是那種充滿了字裡行間的。 使兩歲的孩童擁抱草地的同一種歡樂。 請讀一讀「聽、聽,雲雀」,或者「來到金黃的沙灘上」;你會發現,那兩歲的孩子只能以口齒不清的叫喊表露出來的情感,在這些詩裡以更為文明的形式表達了出來。 請再考慮一下愛情和純粹性愛之間的區別。 愛情是一種使我們整個的存在得以復甦新生、光彩煥發的體驗,恰像植物久旱逢甘霖一樣。 沒有愛情的性交,全然沒有這種體驗。 在這種暫時的滿足停止之後,隨之而來的是疲倦。 厭惡如生命空虛的意識。 愛情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沒有愛情的性愛卻不屬於它。 現代城市居民所遭受的一種非同一般的厭煩,與他們同大地生命的分離密切相關,它使得生命變得熾熱、骯髒而又饑渴,就像沙漠中的朝聖一樣。 在那些富裕得使自己可以選擇生活方式的人中,他們遭受的那些難以忍受的厭煩,正像它看上去顯得很荒謬一樣,是他們對厭煩的懼怕。 為了逃避挫折型的厭煩,他們反而陷入了另一種更為嚴重的厭煩之中。 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肯定是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因為只有在平靜的環境裡,真正的快樂才能得以存在。 第五章 疲勞 疲勞有多種形式,其中一些比另一些對於幸福的妨礙更為嚴重。 單純體力上的疲勞,假使它並未過度的話,倒往往會成為幸福的原因之一。 它使人睡眠充足、胃口大開,倍增假日裡可能有的玩樂遊戲的勁頭。 然而一旦它過度的話,它就會變成一種極大的危害。 除了那些高度發達的地區,貧困地區的農民婦女往往由於過度勞累,剛到30歲便已是佝僂老姐。 在英國工業革命的初期,兒童的生長髮育受到相當的壓制,甚至常常因過度勞累而過早夭折。 這種情況在工業革命剛剛開始的中國和日本也不難發現,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於美國南部各州。 體力勞動,一旦超過了某一限度,便會對人造成殘酷的折磨,而且常常使得生活本身變得不堪忍受。 然而,在現代世界的一些最發達的地區,由於工業生產勞動條件的改善,體力疲勞已大大減輕。 在這些地區,神經疲勞卻變成了最嚴重的問題。 這種疲勞,令人驚訝的是,最常見于那些富裕階層,比起那些商人和腦力勞動來說,僱傭工人身上要少見得多。 如何擺脫神經疲勞,在現代生活中成了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首先,城市勞動者在全部工作時間內,甚至在上下班時間裡,都被噪音所包圍。 雖然他確實學會了對大部分噪音有意識地不去注意,但潛意識中竭力去避開這些噪音所造成的緊張,反而使人更為疲憊。 另一種我們並未意識到的疲勞是陌生者的連續不斷地出現。 人的自然本能,與別的動物一樣,也習慣于對同類的每一位陌生者進行觀察探究,以便決定用友好的還是用敵對的方式去對待他。 這種本能在人們乘坐高峰期的地鐵時受到了限制,這種限制的結果是,他們對每一位陌生者,對這些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被迫擠在一處的陌生者產生了一種普遍的、擴散性的憤怒。 趕早班火車也得急急忙忙,而這又引起消化不良。 等到趕到辦公室,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這位職員的神經已經緊張勞累,從而把整個人類看成可惡的東西,他的僱主也帶著這種情緒趕到辦公室,對僱員身上的這種疲勞和厭惡置請不理。 僱員由於怕被解僱,不得已裝出溫順恭敬的樣子,但是這種不自然的行為只會進一步加劇神經的緊張。 要是允許僱員們一個星期有一次機會去捏捏僱主的鼻子,或是用其它方式表示對他的真實看法,他們緊張的神經也許會得到放鬆;但是從僱主的角度來說,他也有自己的煩惱,因而這樣做並沒有解決他的問題。 僱員怕的是解僱,僱主怕的是破產。 確實,有些僱主已經足夠富裕,根本用不着為此擔憂。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幸福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