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寒武紀地質層以下缺乏富含化石的地層一點,我只能回到第十章所提出的假說;即,我們的大陸和海洋在長久時期內雖然保持了几乎像現在那樣的相對位置,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去假設永遠都是這樣的;所以比現在已知的任何地質層更古老得多的地質層可能還埋藏在大洋之下。 有人說自從我們這個行星凝固以來所經歷的時間,並不足以使生物完成所設想的變化量,這一異議,正如湯普森爵士所極力主張的,大概是曾經提出來的最嚴重異議之一,關於這一點我只能說:第一,如用年來計算,我們不知道物種以何種速率發生變化,第二,許多哲學家還不願意承認,我們對於宇宙的和地球內部的構成已有足夠的知識,可以用來穩妥地推測地球過去的時間長度。 大家都承認地質紀錄是不完全的;但是很少人肯承認它的不完全已到了我們學說所需要的那種程度。 如果我們觀察到足夠悠久的長期的間隔時間,地質學說就明白地表明一切物種都變化了;而且它們以學說所要求的那種方式發生變化,因為它們都是緩慢地而且以逐漸的方式發生變化的。 我們在連續地質層裡的化石遺骸中清楚地看到這種情形,這等地質層中化石遺骸的彼此關係一定遠比相隔很遠的地質層中的化石遺骸更加密切。 以上就是可以正當提出來反對這個學說的幾種主要異議和難點的概要;我現在已經就我所知道的簡要地複述了我的回答和解釋。 多年以來我曾感到這些難點是如此嚴重,以致不能懷疑它們的份量。 但是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更加重要的異議與我們公認無知的那些問題有關;而且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無知到什麼程度。 我們還不知道在最簡單的和最完善的器官之間的一切可能的過渡級進;也不能假裝我們已經知道,在悠久歲月裡「分佈」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或者地質紀錄是怎樣的不完全。 儘管這幾種異議是嚴重的,但在我的判斷中它們決不足以推翻伴隨着後代變異的生物由來學說。 現在讓我們談談爭論的另一方面,在家養狀況下,我們看到由變化了的生活條件所引起的或者至少是所激起的大量變異性;但是它經常以這樣曖昧的方式發生,以致我們容易把變異認為是自發的,變異性受許多複雜的法則所支配——受相關生長、補償作用、器官的增強使用和不使用、以及周圍條件的一定作用所支配,確定我們的家養生物曾經發生過多少變化,困難很大;但是我們可以穩妥地推論,變異量是大的,而且變異能夠長久地遺傳下去。 只要生活條件保持不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曾經遺傳過許多世代的變異可以繼續遺傳到几乎無限的世代。 另一方面,我們有證據說,一旦發生作用的變異性在家養狀況下便可在很久的時期內不會停止;我們還不知道它何時停止過,因為就是最古老的家養生物也會偶爾產生新變種。 變異性實際上不是由人引起的;他只是無意識地把生物放在新的生活條件之下,於是自然就對生物的體制發生作用,而引起它發生變異。 但是人能夠選擇並且確實選擇了自然給予他的變異,從而把變異按照任何需要的方式累積起來。 這樣,他便可以使動物和植物適應他自己的利益或愛好。 他可以有計劃地這樣做,或者可以無意識地這樣做,這種無意識選擇的方法就是保存對他最有用或最合乎他的愛好的那些個體,但沒有改變品種的任何企圖。 他肯定能夠藉著在每一連續世代中選擇那些除了有訓練的眼睛就不能辨識出來的極其微細的個體差異,來大大影響一個品種的性狀,這種無意識的選擇過程在形成最顯著的和最有用的家養品種中曾經起過重大的作用。 人所產生的許多品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然物種的狀況,這一事實已由許多品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然物種的狀況,這一事實已由許多品種究是變種或本來是不同的物種這一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所示明了。 沒有理由可以說在家養狀況下曾經如此有效地發生了作用的原理為什麼不能在自然狀況下發生作用,在不斷反覆發生的生存鬥爭中有利的個體或族得到生存,從這一點我們看到一種強有力的和經常發生作用的「選擇」的形式。 一切生物都依照幾何級數高度地增加,這必然會引起生存鬥爭。 這種高度的增加率可用計算來證明——許多動物和植物在連續的特殊季節中以及在新地區歸化時都會迅速增加,這一點就可證明高度的增加率。 產生出來的個體比可能生存的多。 天平上的些微之差便可決定哪些個體將生存,哪些個體將死亡——哪些變種或物種將增加數量,哪些將減少數量或最後絶滅。 同一物種的個體彼此在各方面進行了最密切的競爭,因此它們之間的鬥爭一般最為劇烈;同一物種的變種之間的鬥爭几乎也是同樣劇烈的,其次就是同屬的物種之間的鬥爭。 另一方面,在自然系統上相距很遠的生物之間的鬥爭也常常是劇烈的。 某些個體在任何年齡或任何季節比與其相競爭的個體只要佔有最輕微的優勢,或者對周圍物理條件具有任何輕微程度的較好適應,結果就會改變平衡。 對於雌雄異體的動物,在大多數情形下雄者之間為了佔有雌者,就會發生鬥爭。 最強有力的雄者,或與生活條件鬥爭最成功的雄者,一般會留下最多的後代。 但是成功往往取決於雄者具有特別武器,或者防禦手段,或者魅方;輕微的優勢就會導致勝利。 第1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物種起源》
第1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