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現今的海洋,它是陸地的三倍,那裡還散佈着許多島嶼;但是我們知道,除新西蘭以外,几乎沒有一個真正的海洋島(如果新西蘭可以被稱為真正的海洋島)提供過一件古生代或第二紀地質層的殘餘物。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推論,在古生代和第二紀的時期內,大陸和大陸島嶼沒有在今日海洋的範圍內存在過;因為,如果它們曾經存在過,那麼古生代層和第二紀層就有由它們的磨滅了的和崩潰了的沉積物堆積起來的一切可能;並且這等地層,由於在非常長久時期內一定會發生水平面的振動,至少有一部分隆起了。 於是,如果我們從這等事實可以推論任何事情,那麼我們就可以推論,在現今海洋展開的範圍內,自從我們有任何紀錄的最古遠時代以來,就曾有過海洋的存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推論,在現今大陸存在的處所,也曾有過大片陸地存在,它們自從寒武紀以來無疑地蒙受了水平面的巨大振動。 在我的論珊瑚礁一書中所附的彩色地圖,使我作出如下的結論,即各大海洋至今依然是沉陷的主要區域。 大的群島依然是水平面振動的區域,大陸依然是上升的區域。 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設想,自從世界開始以來,事情就是這樣依然如故的。 我們大陸的形成,似乎由於在多次水平面振動的時候,上升力量占優勢所致;但是這等優勢運動的地域,難道在時代的推移中沒有變化嗎?遠在寒武紀以前的一個時期中,現今海洋展開的處所,也許有大陸曾經存在過,而現今大陸存在的處所,也許有清澄廣闊的海洋曾經存在過,例如,如果太平洋海底現在變為一片大陸,縱使那裡有比寒武紀層還古的沉積層曾經沉積下來,我們也不應假定它們的狀態是可辨識的。 因為這些地層,由於沉陷到更接近地球中心數英里的地方,並且由於上面有水的非常巨大的壓力,可能比接近地球表面的地層,要蒙受遠為嚴重的變質作用。 世界上某些地方的裸露變質岩的廣大區域,如南美洲的這等區域,一定曾在巨大壓力下蒙受過灼熱的作用,我總覺得對於這等區域,似乎需要給予特別的解釋;我們大概可以相信,在這等廣大區域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遠在寒武紀以前的地質層是處在完全變質了的和被剝蝕了的狀態之下的。 這裡所討論的幾個難點是,——雖然在我們的地質層中看到了許多介於現今生存為物種和既往曾經生存的物種之間的連鎖,但並沒有看見把它們密切連接在一起的無數微細的過渡類型;——在歐洲的地質層中,有若干群的物種突然出現;——照現在所知,在寒武紀層以下几乎完全沒有富含化石的地質層;——所有這一切難點的性質無疑都是極其嚴重的。 最卓越的古生物學者們,即居維葉、阿加西斯、巴蘭得、匹克推特、福爾克納、福布斯等,以及所有最偉大的地質學者們,如萊爾、默奇森、塞奇威克等,都曾經一致地而且常常猛烈地堅持物種的不變性。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上述那些難點的嚴重情形了。 但是,萊爾爵士現在對於相反的一面給予了他的最高權威的支持;並且大多數的地質學者和古生物學者對於他們的以前信念也大大地動搖了。 那些相信地質紀錄多少是完全的人們,無疑還會毫不猶豫地反對這個學說的。 至於我自己,則遵循萊爾的比喻,把地質的紀錄看作是一部已經散失不全的、並且常用變化不一致的方言寫成的世界歷史;在這部歷史中,我們只有最後的一卷,而且只與兩三個國家有關係。 在這一卷中,又只是在這裡或那裡保存了一個短章;每頁只有寥寥幾行。 慢慢變化着的語言的每個字,在連續的各章中又多少有些不同,這些字可能代表埋藏在連續地質層中的、而且被錯認為突然發生的諸生物類型。 按照這種觀點,上面所討論的難點就可以大大地縮小,或者甚至消失。 第十一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 新種慢慢地陸續出現——它們的變化的不同速率——物種一旦滅亡即不再出現——在出現和消滅上物種群所遵循的一般規律與單一物種相同——論絶滅——全世界生物類型同時發生變化——絶滅物種相互間以及絶滅物種與現存物種相互間的親緣——古代類型的發展狀況——同一區域內同一模式的演替——前章和本章提要。 現在我們看一看,與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有關的若干事實和法則,究竟是與物種不變的普通觀點最相一致呢,還是與物種通過變異和自然選擇緩慢地、逐漸地發生變化的觀點最相一致呢。 無論在陸上和水中,新的物種是極其緩慢地陸續出現的。 萊爾曾闡明,在第三紀的若干階段裡有這方面的證據,這几乎是不可能加以反對的;而且每年都有一種傾向把各階段間的空隙填充起來,並使絶滅類型與現存類型之間的比例愈益成為級進的。 在某些最近代的岩層裡(如果用年來計算,雖然確屬極古代的),其中不過只一兩個物種是絶滅了的,並且其中不過只有一兩個新的物種是一次出現的,這些新的物種或者是地方性的,或者據我們所知,是遍于地球表面的。 第二紀地質層是比較間斷的;但據勃龍說,埋藏有各層裡的許多物種的出現和消滅都不是同時的。 第1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物種起源》
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