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我這裡拿去一張開着四十種菜餚的單子,可以隨時替我們烹調這些菜,在這些菜餚中既沒有魚肉,也沒有鷄鴨。 這種想入非非的念頭這時候更合乎我的要求,因為它省錢,每人每週所費不超過十八個便士。 從那時起我曾經幾次十分嚴格地守四旬齋,突然地從平常的食物換到吃齋時的食物或是從吃齋換到平常的伙食,我一點也沒有什麼不便,因此有人勸告說吃四旬齋時應當依照易行的級次逐漸改變,我認為這話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我很愉快地吃着素食,但是可憐的凱謀卻苦不堪言。 他對這個計劃已經感到厭倦,一心嚮往着豐餚美食,因此叫了一份烤豬肉。 他請了我和兩個女友來跟他一同進餐,但是因為烤豬肉端到桌上來太早了,他無法抵抗那種誘惑,所以在我們到達之前他把它全部吃光了。 在這期間我跟李得小姐戀愛了。 我非常尊敬她,也愛慕她,我也有理由相信她對我也是如此。 但是,因為我即將到海外作長途旅行,同時我們都很年輕,剛過了十八歲,她母親認為最穩妥的辦法是目前暫時不要我們操之過急。 因為如果決定要結婚的話,那麼最合適的時候是在我從海外回來之後。 到那時候,像我所預料的那樣,我將自己開業。 也許她也覺得我的期望並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有根有據。 這時候我主要的朋友是查理·奧斯朋、約瑟·華生和詹姆士·雷夫,他們全是好學之士,頭兩個是鎮上一個有名的公證人查理·勃羅克田的書記,另一個是一個商店店員,華生是一個虔誠明達的年輕人,十分正直誠實,其他兩個對宗教信仰比較淡漠,特別是雷夫。 雷夫這個人,像高令斯一樣,受了我的影響,因而他的宗教信仰發生了動搖。 為了這事他們兩人都使我自食其果。 奧斯朋通情達理、正直、坦率,對朋友誠懇而又熱情。 但是在文筆方面,他過分地喜歡批評。 雷夫聰明多才,風度優雅,而又十分雄辯。 我想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個善於詞令的人。 這兩個人都十分愛好詩歌,因此試寫了幾首小詩。 在禮拜天我們四個人常常一起愉快地到斯古基河附近的森林中去散步。 在森林裡,我們輪流朗讀作品給大家聽,然後大家座談我們所讀的作品。 第12節 我和凱謀相處得很好 雷夫喜歡研究詩,深信他會因此而成名發財,他說即使是最出色的詩人,當他們初寫詩時,他的詩也必定會像他的一樣有許多瑕疵的。 奧斯朋卻勸阻他,想使他相信他沒有詩人的天才,勸他專心致力於他的業務,不要妄想別的。 他說在商業方面,雖然雷夫沒有資金,靠着他的勤勉和規矩,他可能當一個代理商,以後經過適當的時候可以積累資金,獨立經商。 我贊成偶然寫寫詩作為消遣,改進自己的語言風格,但是此外,我別無志願。 關於寫詩,這時有人提議,為了相互觀摩、批評和改進,我們每人在下次會面時拿出一篇自己寫的詩來。 因為我們的目標只限于語言和表達方式,我們不考慮虛構幻想,我們大家同意我們的課題是改寫《詩篇》第十八篇,這一篇描述上帝的降臨。 當會期將到時,雷夫首先來訪我,告訴我他的詩已經寫好了。 我告訴他我一直沒空,也沒有興趣,因此沒有寫。 然後他給我看他的詩,並徵求我的意見。 我十分欣賞它,因為在我看來它好像是一首十分優秀的詩。 他說:「但是奧斯朋決不肯承認我的任何作品會有一絲一毫的優點,由於忌妒,他總是千方百計地加以攻擊。 他對你並不怎樣妒忌,因此我希望你拿着這首詩,把它當作你自己的交出去,我將假裝沒有空交白卷。 那麼我可以看他有什麼話可講。 」我同意了,我立刻把它謄了一篇,使它看起來好像是我寫的。 我們開會了。 華生的詩讀了出來,裡面有些佳句,但是缺點很多。 奧斯朋的讀了出來,比華生的好多了。 雷夫主持公道:他指出了一些缺點,但是稱讚了它的佳句。 我很忸怩,好像想請求免交似的,說我沒有時間加以修改等等的話,但是他們不允許任何藉口,我必須把詩讀出來,所以我的詩就讀了出來而且重複了一遍。 華生和奧斯朋自認輸了,退出了競賽,跟大夥兒一起熱烈地讚揚着。 雷夫僅僅提出了一些批評,建議作一些修改,但是我替我的原文辯護。 奧斯朋反對雷夫,說他的批評比他的詩高明不了多少。 所以雷夫就不再爭辯了。 當他們兩人一起回去時,奧斯朋對被他當作是我的作品更加讚不絕口,他說他早先抑止了他自己,因為他說他怕說出來我會認為是當面阿諛。 「但是過去誰想得到,」他說,「富蘭克林能寫出這樣的作品,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堅強有力,如此熱情!他甚至改進了原來的《詩篇》。 在他日常談話中他好像詞不達意,他講話疙疙瘩瘩錯誤百出。 但是天啊!他寫得多好呀!」當我們下次會見時,雷夫揭穿了我們向他開的玩笑,大家都笑了奧斯朋一陣。 這一事件使雷夫立意要成為一個詩人。 我盡我之所能勸阻他,但是他繼續寫詩,直到蒲柏治了他。 但是,他後來成了一個相當好的散文家,以後我還要提到他。 但是因為也許我以後不再有機會提到其他兩個,我在這裡交代一下:過了幾年,華生躺在我的懷抱裡死去了,使我大為悲痛,他是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一個人。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富蘭克林自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