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甘泉、叔賢書,知二君議論既合。 自此吾黨之學廓然同途,無復疑異矣,喜幸不可言!承喻日來進修警省不懈,尤足以慰傾望。 此間朋友亦集,亦頗有奮起者。 但惟鄙人冗疾相仍,精氣日耗,兼之淹滯風塵中,未遂脫屣林下,相與專心講習,正如俳優場中奏雅,縱複音調盡協,終不免于劇戲耳。 乞休疏已四上,鑾輿近聞且南幸,以瘡疾暫止。 每一奏事,輒往複三四月。 此番倘得遂請,亦須冬盡春初矣。 後山應援之說,審度事勢,亦不必然,但奉有詔旨,不得不一行。 此亦公文體面如此。 聞彼中議論頗不齊,惟賢何以備見示,區區庶可善處也。 近得省城及南都諸公書報雲,即日初十日聖駕北還,且雲船頭已發,不勝喜躍。 賤恙亦遂頓減。 此宗社之福,天下之幸,人臣之至願,何喜何慰如之!但區區之心猶懷隱憂,或恐須及霜降以後,冬至以前,方有的實消息。 其時賤恙當亦平復,即可放舟東下,與諸群一議地方事,遂圖歸計耳。 聞永豐、新淦、白沙一帶皆被流劫,該道守巡官皆宜急出督捕,非但安靖地方,亦可乘此機會整頓兵馬,以預備他變。 今恐事勢昭彰,驚動遠近,且不行文,書至,即可與各守巡備道區區之意,即時一出,勿更遲遲,輕忽坐視。 思抑歸興,近卻如何,若必不可已,俟迴鑾信的,徐圖之未晚也。 近得江西策問,深用警惕。 然自反而縮,固有舉世非之而不顧者矣,其敢因是遂靡然自弛耶?《易》曰:「知至至之。 」「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合一也。 若後世致知之說,止說得一知字,不曾說得致字,此知行所以二也。 病發荼苦之人,已絶口人間事,念相知之篤,輒復一及。 北行不及一面,甚闕久別之懷。 承寄《慈湖文集》,客冗未能遍觀。 來喻欲摘其尤粹者再圖翻刻,甚喜。 但古人言論,自各有見,語脈牽連,互有發越。 今欲就其中以己意刪節之,似亦甚有不易。 莫若盡存,以俟具眼者自加分別。 所云超捷,良如高見。 今亦但當論其言之是與不是,不當逆觀者之致疑,反使吾心昭明洞達之見,有所掩覆而不盡也。 尊意以為何如? 與當道書 江省之變,大略具奏內。 此人逆謀已非一日,久而未發,蓋其心懷兩圖,是以遲疑未決,抑亦慮生之躡其後也。 近聞生將赴閩,必經其地,已視生為幾上肉矣。 賴朝廷之威靈,諸老先生之德庇,竟獲脫身虎口。 所恨兵力寡弱,不能有為爾。 南、贛舊嘗屯兵四千,朝有警而夕可發。 近為戶部必欲奏革商稅,糧餉無所取給,故遂放散,未三月而有此變,復欲召集,非數月不能,亦且空然無資矣。 世事之相撓阻,每每如此,亦何望乎?今亦一面號召忠義,取調各縣機快,且先遣疲弱之卒,張布聲勢于豐城諸處,牽躡其後。 天奪其魄,彼果遲疑而未進。 若再留半月,南都必已有備。 彼一離窠穴,生將奮搗其虛,使之進不得前,退無所據。 勤王之師,又四面漸集,必成擒矣。 此生意料若此,切望諸老先生急賜議處,速遣能將,將重兵聲罪而南,以絶其北窺之望。 飛召各省,急興勤王之師。 此人凶殘忌刻,世所未有,使其得志,天下無遺類矣。 諒在廟堂,必有成算,區區愚誠,亦不敢不竭盡,生病疲尪,僅存餘息。 近者人閩,已具本乞休,必不得已,且容歸省。 不意忽遭此變,本非生之責任。 但闔省無一官見在,人情渙散,洶洶震搖,使無一人牽制其間,彼得安意順流而下,萬一南都無備,將必失守。 彼又分兵四掠,十三郡之民素劫于積威,必向風而靡。 如此,則湖、湘、閩、浙皆不能保。 及事聞朝廷,大兵南下,彼之奸計漸成,破之難矣。 以是遂忍死暫留于此,徒以空言收拾散亡,感激忠義。 日望命帥之來、生得以輿疾還越,死且瞑目。 伏惟諸老先生鑒其血誠,必賜保全,勿遂竭其力所不能,窮其智所不及,以為出身任事者之戒,幸甚幸甚! 與汪節夫書 足下數及吾門,求一言之益,足知好學勤勤之意。 人有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今之學者須先有篤實為己之心,然後可以論學。 不然,則紛紜口耳講說,徒足以為為人之資而已。 仆之不欲多言者,非有所靳,無可言耳。 以足下之勤勤下問,使誠益勵其篤實為己之志,歸而求之,有餘師矣。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足下勉之!「道南」之說,明道實因龜山南歸,蓋亦一時之言,道豈有南北乎?凡論古人得失,莫非為己之學,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果能有所得于尚友之實,又何以斯錄為哉?節夫姑務為己之實,無復往年務外近名之病,所得必已多矣,此事尚在所緩也。 凡作文,惟務道其心中之實,達意而止,不必過求雕刻,所謂修辭立誠者也。 寄張世文 執謙枉問之意甚盛。 相與數月,無能為一字之益,乃今又將遠別矣,愧負愧負!今時友朋,美質不無,而有志者絶少。 謂聖賢不復可冀,所視以為準的者,不過建功名,炫耀一時,以駭愚夫俗子之觀聽。 嗚呼!此身可以為堯、舜,參天地,而自期若此,不亦可哀也乎?故區區于友朋中,每以立志為說。 亦知往往有厭其煩者,然卒不能捨是而別有所先。 誠以學不立志,如植木無根,生意將無從發端矣。 自古及今,有志而無成者則有之,未有無志而能有成者也。 遠別無以為贈,復申其立志之說。 賢者不以為迂,庶勤勤執謙枉問之盛心為不虛矣。 第1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王陽明全集》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