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兵備僉事胡璉呈:「盧溪等洞賊首詹師富等,勢甚猖獗,備將畫圖貼說,待期攻剿。 」看得,兵難遙度,事貴乘時。 今打手民快等兵,既已募集,仰該道上緊密切,相機剿撲。 惟在殲取渠魁,毋致橫加平善。 其大舉夾攻行詳議。 呈繳。 教習騎射牌 十二年五月十六日 看得,五兵之用,弓矢為先;南方之技,騎射所短;最宜習演,以修長技。 今南贛諸處軍兵所操弓矢,類皆脆弱。 十步之外,不穿魯縞,以是禦敵,真同兒戲。 訪得福建省城弓矢,頗勝他處,合行選取。 為此牌仰福建漳南道轉行福建都司,選取精巧慣習弓兵四名,該道量給口糧、腳伕,送赴軍門,成造弓矢事完,仍發原伍著役。 批南安府請兵策應呈 六月初十日 據知府季斅呈:「各巢賊黨眾多,本府兵力寡弱,乞添兵協剿。 」該嶺北道議,將南康二班賴養介兵,撥補縣丞舒富;興國謝莊兵、雩都張英才兵,撥補馮廷瑞統領。 其本府仍用添兵營策應。 及行該府起立軍營二處,聽候官兵到彼安插。 其南康、上猶二縣,俱該一體起立回報。 看得,賴養介、謝莊、張英才所統,準令與峰山、雙秀等兵更補,預建營房,議尤適當。 即行該府議行,務要地勢雄壯,溝塹深高,雖系一時之謀,亦為可久之計。 看得南安、上猶所聚兵眾,每處不下二千,防遏剿襲,略已足用。 各官猶以兵少為辭,不能運謀出奇,亦已可見。 今可行令各官,分部原領各兵,一意防遏。 另調坎字營一千二百人,令指揮來春統領,往屯南安。 又調艮字營一千二百人,令指揮姚璽統領,往屯上猶。 二營人馬專以相機剿襲為事,聲東擊西,務使蹤跡靡定,條聚復散。 每念變態無常,該道即將該去各兵查給口糧,二十四日已時起營前去。 仍行該府縣官,務要協力同心,相為犄角之勢,共成夾剿之功。 呈繳。 批嶺北道攻守機宜呈 六月二十六日 批兵備副使楊璋呈稱:「訪得前項賊徒,俱被逃往橫水、桶岡大巢屯聚,所平巢穴,未免復來營給。 合行知府季斅統領異字營兵一千二百名,防遏大庾縣賊巢。 縣丞舒富仍統震字營兵一千二百名,防遏上猶、南康二縣賊巢。 」 看得各巢賊黨,雖已潰散,計其勢窮食絶,必將復出剽虜。 所議防遏事理,照議施行。 仍行縣丞舒富,務要在於賊巢總會處所屯紮,多遣乖覺鄉導,分路爪緝,探知賊徒將出,即便設伏擒剿,務竭忠誠,以副委任,毋得虛文粉飾。 此後但有推托坐視,定行治以軍法。 再照前項賊徒,今皆聚于橫水、桶岡,若遣重兵直搗其地,示以必攻之勢,彼將團結自守不暇,勢必不敢分眾出掠,不過旬餘,兩巢之賊可以坐取。 仍仰該道密議直搗方略,呈來定奪。 呈繳。 批漳南道給由呈 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據僉事胡璉呈給由事。 看得,本官才器充達,執履堅方,始因軍機重務,以致考滿過期。 今盜賊既靖,合準給由。 但久安之圖,尚切資于經理,招撫之眾,方有待于緝綏。 仰本官給由事畢,即便作急回任,勿為桑梓之遲,有孤閭閻之望。 呈繳。 批兵備道獎勵官兵呈 七月初一日 據副使楊璋呈,據知府季斅等依奉本院方略,攻破禾沙、石路坑等巢一十九處,擒斬首從賊人陳曰能、鍾明貴、唐洪眾,及殺燒死賊從,俘獲賊屬,奪獲馬牛騾羊器械等項。 為照各賊肆毒無厭,名號不【1】 軌,若使遂其奸謀,得以乘虛入廣,其為患害,何可勝言。 副使楊璋乃能先事運謀,潛行剿襲,一夕之間,攻破巢穴,撲燎原之火於方燃,障潰岸之波于已決。 知府季斅、指揮馮翔等親領兵眾,屢挫賊鋒,相應獎勵,以旌功能。 其各營將士,俱能用命效力,奮勇擒斬,亦合一體賞勞。 為此仰贛州府官吏,即便支給商稅銀兩,買辦後開禮物,及將發去銀牌羊酒,就委府衛掌印官備用彩亭鼓樂,迎送各官,用旌剿襲之功,以明獎勵之典。 仍將發去賞功銀兩,照名給賞。 其陣亡射傷兵夫,亦各查給優恤。 各官務要益竭忠貞,協謀並勇,大作三軍之氣,共收萬全之功。 調用三省夾攻官兵 七月十五日 準兵部咨,該湖廣巡撫都御史秦題云云。 已經開陳兩端,具本上請去後。 今準前因,除南贛二府兵糧事宜另行外,所據領兵等官,俱在得人,必須先委。 訪得九江府知府汪隷、吉安府知府伍文定、汀州府知府唐淳,久習軍旅,惠州府知府陳祥,器度深沉,俱各才識練達。 程鄉縣知縣張戩,近征大傘等處,獨統率新民,奮勇當先,功勞尤著。 撫州府東鄉縣知縣黃堂、建昌府新城縣知縣黃文鸑、袁州府萍鄉縣知縣高桂、吉安府龍泉縣知縣陳允諧,素有才名,堪以領兵。 但事干各府,各官之中,或有違抗推托,臨期必致誤事。 除具本題請,但有不遵約束,許以軍法從事,合就通行知會。 為此仰抄案回府,即行本官,密切整備衣裝。 及將上杭縣義官李福英名下打手,再行揀選,務要驍勇精悍者一千名,給與資裝器械,聽候命下。 另有公文至日,即便不分星夜,兼程前進軍門,以憑調用施行。 夾攻防守咨 十月 準湖廣巡撫都御史秦咨云云。 看得龍泉一縣,與上猶縣諸巢接境。 將來三省夾攻,使龍泉所守不固,則吉安屬縣俱被騷擾。 必須大兵一哨,就從此路進剿,方可止賊奔沖。 第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王陽明全集》
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