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 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於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鬱。 這裡,詞人久經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 以縱酒尋歡來慰藉餘年,其中滲透着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 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 金觥,大酒杯。 《詩。 周南。 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着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 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裡。 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 這裡,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裡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於是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 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象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裡。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後的景況,也是抒發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鬱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採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歐陽修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採桑子》組詞中的一首。 它以輕鬆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穎州(今安徽阜陽)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 全詞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詞的上片,輕舟短棹,一開頭就給人以悠然自的愉快感覺。 以下數句展開了一幅美麗的西湖春景:不僅是「春草碧色,春水淥波」,跟綿長的堤影掩映着,看到的是一幅淡遠的畫面;而且短棹輕縱的過程裡,隨船所向,都會聽到柔和的笙簫,隱隱地春風中吹送。 這些樂曲處處隨着詞人的船,彷彿是為著詞人而歌唱。 廖廖數筆,就營造出一片安謐、恬靜的氣氛。 下片着重描寫湖上行舟、波平如鏡的景色。 前三句以靜寫動,寫風平浪靜時水面晶瑩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鏡,遊人不覺船移,只是看到船槳輕劃,水上形成細小的波紋時,方感船身滑動。 結句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難免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而西湖卻愈顯其幽靜。 此句與王維筆下的「空山不見人,但聞鳥鳴聲」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詞如同一幅清麗活潑、空靈淡遠的風景畫,美不勝收,清新可愛,令人留連忘返,從中足見歐公乃詞壇寫景高手。 ●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 歐陽修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 行樂直須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歐陽修詞作鑒賞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歐陽修過從甚密的劉敞(字原甫)知制誥;喜祐元年(1056),因避親出守揚州,歐公便作此詞送給他。 歐公曾于仁宗慶歷八年(1048)知揚州,此詞借酬贈友人之機,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塑造了一個風流儒雅、豪放達觀的「文章太守」形象。 詞中所寫平山堂為歐公任揚州太守時所建。 這首詞一發端即帶來一股突兀的氣勢,籠罩全篇。 「平山闌檻倚晴空」,頓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無比。 這一句寫得氣勢磅礴,便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邁的基調。 接下去一句是寫憑闌遠眺的情景。 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登上平山堂,「負堂而望,江南諸山,拱列檐下」,則山之體貌,應該是清晰的,但詞人卻偏偏說是「山色有無中」。 這是因為受到王維原來詩句的限制,但從揚州而望江南,青山隱隱,自亦可作「山色有無中」之詠。 以下二句,描寫更為具體。 此刻當送劉原甫出守揚州之際,詞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楊柳。 「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深情又豪放。 其中「手種」二字,看似尋常,卻是感情深化的基礎。 詞人平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移任潁州。 這幾年中,楊柳之枝枝葉葉都牽動着詞人的感情。 楊柳本是無情物,但中國傳統詩詞裡,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 何況這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 可貴的是,詞人雖然通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 特別是「幾度春風」四字,更能給人以欣欣向榮、格調軒昂的感覺。 過片三句寫所送之人劉原甫,與詞題相應。 據《宋史》卷三百十九《劉敞傳》記載,劉敞「為文尤贍敏,掌外製時,將下直(猶今語下班),會追封王、主九人,立馬卻坐,頃之,九製成。 歐陽修每于書有疑,折簡(寫信)來問,對其使揮筆,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 」九制,是指九道敕封郡王和公主的詔書,劉原甫立馬卻坐,一揮而就,可見其才思的敏捷。 此詞雲「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不僅表達了詞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倚馬之才,作了精確的概括。 綴以「一飲千鐘」一句,則添上一股豪氣,於是乎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我們面前。 第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