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片兩句,意謂浮生若夢,苦多樂少,不能吝惜金錢而輕易放棄這歡樂的瞬間。 此處化用「一笑傾人城」的典故,抒寫詞人攜妓游春時的心緒。 結拍兩句,寫詞人為使這次春遊得以盡興,要為同時冶遊的朋友舉杯輓留夕陽,請它花叢間多陪伴些時候。 這裡,詞人對於美好春光的留戀之情,溢於言表,躍然紙上。 這首詞章法井然,開闔自如,言情雖纏綿而不輕薄,措詞雖華美而不浮艷,將執著人生、惜時自貴、流連春光的情懷抒寫得淋漓盡致,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錦纏道 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長春晝。 睹園林、萬花如綉。 海棠經雨胭指透。 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 醉醺醺、尚尋芳酒。 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裡人家有。 」 宋祁詞作鑒賞 此詞敘寫春日出遊的所見、所聞與所感。 詞的上片着意描寫春景,下片着重抒發遊興。 全篇緊緊圍繞春遊這一主題,既描繪了桃紅柳綠、花鳥明麗的春日景色,又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郊遊宴樂的豪情逸興,字裡行間洋溢着對春日景色的迷戀熱愛之情和對郊遊宴樂生活的嚮往讚賞之意,這是詞人生活方式、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和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 起首兩句以報春燕子的呢喃聲開始,聲形兼備、時空交織地表現出春光迷人、春晝變長的意象。 接下來兩句描寫春色蓬勃的園林,「萬花如綉」一語以人工織綉之美表現大自然旺盛的生機,很見特色。 上片結尾三句,以擬人的手法,將海棠擬為胭脂、柳葉喻為宮眉,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日圖景:經雨的海棠,紅似胭脂;柳葉兒不是才舒嬌眼,而是盡展宮眉,翠拂人首。 過片兩句既點明了郊遊之樂,又活畫出詞人自身的情態。 「醉醺醺、尚尋芳酒」,前三字是一個近景特寫,後四字醉而更尋醉,以「尚」字的遞進渲染出恣縱之態。 最後三句,化用杜牧《清明》一詩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意。 此三句是承上陽春郊遊的無比歡暢,是尋樂意緒的延續和歸宿,故呈現出明麗柔媚的色彩。 此詞一反當時詞壇以哀情寫春景的風氣,以鮮明的色彩,生動的形象,擬人化的手法活靈活現地描繪春色的明媚、美好和春意的熱閙,以「恣歌攜手」,「醉醺醺、尚尋芳酒」等描繪了狂放的自我形象,從形象到感情都直接可感,從而也使此詞當時詞風中自具一格。 總之,這首詞以風流閒雅的筆調,通過明媚鮮妍的藝術形象和歡快酣暢的情致與韻律,抒寫了及時行樂的人生況味,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梅堯臣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 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稱梅宛陵。 以從父蔭為桐城、河南、河陽主簿,歷知德興、建德、襄城。 皇祐初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 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東都事略》有傳。 有《宛陵集》六十捲。 《全宋詞》收錄其詞二首。 ●蘇幕遮·草 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 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 獨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 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梅堯臣詞作鑒賞 宋沈義父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 」(《樂府指迷》)這首詠草詞雖不着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 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淒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 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 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 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 「雨後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後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鬱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 「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 「庾郎」本指庾信。 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 這裡借指一般離鄉宦遊的才子。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 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 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裡主要是形容宦遊少年的英俊風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 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遊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 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 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表達了強烈的歸思。 「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 」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 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 第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