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B104]詬亡節,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扌延之矣;主上有患,則吾苟免而已,立而觀之耳;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於此?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財器職業者粹於群下也。 俱亡恥,俱苟安,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簋不飾」;坐污穢淫亂男女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縛係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ㄏ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過耳!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喜,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 上設廉恥,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扦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聖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將為我危,故吾得與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故可以托不禦之權,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漢書·賈誼傳》:是時匈奴強侵邊,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王僭擬地過古制。 淮南、濟北王皆為逆誅。 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云云。 ) ●卷十六 ☆賈誼(二) ○上疏請封建子弟 陛下即不定製,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強,漢法不得行矣。 陛下所以為蕃扦及皇太子之所恃者,唯淮陽、代二國耳。 代北邊匈奴,與強敵為鄰,能自完則足矣。 而淮陽之比大諸侯,僅如黑子之著面,適足以餌大國耳,不足以有所禁禦。 方今制在陛下,制國而令子適足以為餌,豈可謂工哉!人主之行異布衣。 布衣者,飾小行,競小廉,以自托於鄉黨,人主唯天下安社稷固不耳。 高皇帝瓜分天下以王功臣,反者如胃毛而起,以為不可,故芟去不義諸侯而虛其國。 擇良日,立諸子雒陽上東門之外,畢以為王,而天下安。 故大人者,不牽小行,以成大功。 今淮南地遠者或數千里,越兩諸侯,而縣屬於漢。 其吏民繇役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敝,錢用諸費稱此,其苦屬漢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歸諸侯者已不少矣。 其勢不可久。 臣之愚計,願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梁王立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陽。 梁起於新妻阝以北著之河,淮陽包陳以南扌建之江,則大諸侯之有異心者,破膽而不敢謀。 梁足以扦齊、趙,淮陽足以禁吳、楚,陛下高枕,終亡山東之憂矣,此二世之利也。 當今恬然,適遇諸侯之皆少,數歲之後,陛下且見之矣。 夫秦日夜苦心勞力以除六國之禍,今陛下力制天下,頤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國之禍,難以言智。 苟身亡事,畜亂宿禍,孰視而不定,萬年之後,傳之老母弱子,將使不寧,不可謂仁。 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畢其愚忠。 唯陛下財幸!(《漢書·賈誼傳》:居數年,梁王勝死,亡子,誼覆上疏。 ) ○上疏諫王淮南諸子 竊恐陛下接王淮南諸子,曾不與如臣者孰計之也。 淮南王之悖逆亡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遷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當?今奉尊罪人之子,適足以負謗於天下耳。 此人少壯,豈能忘其父哉?白公勝所為父報仇者,大父與伯父、叔父也。 白公為亂,非欲取國代主也,發憤快志,剡手以沖仇人之胸,固為俱靡而已。 淮南雖小,黥布嘗用之矣,漢存特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漢之資,於策不便。 雖割而為四,四子一心也。 予之眾,積之財,此非有子胥、白公報於廣都之中,即疑有專諸、荊軻起於兩柱之間,所謂假賊兵為虎翼者也。 願陛下少留計。 (《漢書·賈誼傳》: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子皆為列侯,誼知上必將復王之也,上疏諫。 ) ○說積貯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出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 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第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