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婦兩人搬進位於巴克大街的一座有壁爐的二層白色平板房中。 對於利塔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開端。 被一個殘疾的母親帶大的她,沒有任何家庭主婦的經驗。 由於霍華德要用車,於是利拉在做臨時秘書或打印工作時就搭乘公共汽車,然後她得走回家做一大堆家務活兒。 最初幾年,她有時每週比霍華德掙得還要多些。 1927年的時候,利拉做了眼部手術。 此後她的頭痛又復發了。 第二年,當她的第一個孩子多麗絲出世時,利拉發燒達到了105度 (華氏),几乎嚇壞了所有的人。 兩年以後,夫婦倆又添了個兒子:沃倫。 巴菲特。 那是1930年8月30日,潮濕的夏季裡,一場暴風雨撕碎了98度的高溫。 從最初開始,沃倫就超乎年齡地謹慎。 他學走路時總是彎着膝蓋,彷彿這樣可以保證他不會摔得太慘。 當他母親帶著他和多麗絲去教堂時,多麗絲會到處亂跑以致于走丟了,但沃倫則會乖乖地坐在母親旁邊。 他被利拉稱為「一個很少帶來麻煩的小孩」。 在沃倫兩歲時拍的照片上,他是個結結實實、皮膚白皙的小傢伙。 他穿著系白鞋帶的小靴和白色短襪。 一隻手裡握著一個立方體型的積木,淺淺的笑臉,深深的雙眸。 他的頭髮起先是金黃色,後來變成了赭色,但他的性情卻沒有任何變化。 他從不在不熟悉的地方亂逛,也不惹是生非或尋釁滋事。 比沃倫小3歲的羅貝塔常常保護他,使他免受附近的小霸王的欺負。 有一次,霍華德帶回家一些拳擊手套,還約來個男孩與沃倫交戰。 利拉回憶道「他們壓根兒就沒有用到過那些手套。 」沃倫天性如此好靜,於是激起了他姐姐和其他人對他的一種本能的保護心理。 沃倫似乎天生就不會打架。 沃倫的最初幾年也正是家裡最困難的幾年。 當時霍華德是聯合街道銀行的證券銷售商,而吝嗇的歐內斯特認為這是一個很不確定的職業,他在給沃倫的叔叔克拉倫斯的信中寫道:我對股票瞭解得相當透徹。 也就是說,任何辛辛苦苦積攢起錢直到自己50來歲的人要是在股票市場上投資,那他絶對是個輕率的傻瓜,而不只是有可能是一個傻瓜。 霍華德在旁邊信手寫道:「這真是對我事業的吹捧。 」但是不到一年,歐內斯特的預言靈驗了。 1931年8月13日那天——也就是離沃倫的周歲生日不到兩周時——他的父親下班回家,帶來了他的銀行倒閉了的噩耗。 這是大蕭條時期的一幅鮮明的「忠誠」被徹底粉碎的場景。 他的工作泡湯了,儲蓄也落空了。 歐內斯特給他兒子一些時間寬限來償還雜貨店的債款——這對於霍華德而言是一枚苦果,因為他繼承了家庭對借錢的蔑視。 「維護你的名譽,這比金錢重要得多。 」霍華德覺得前景非常黯淡,於是他考慮要舉家遷回西點。 但沒過多久,霍華德便宣佈他的巴菲特。 斯克萊尼卡公司在法納姆大街聯邦州立銀行大樓裡開業了。 這條街便是後來沃倫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霍華德和合夥人喬治。 斯克萊尼卡一起經營出售「投資證券、市政公司及公用事業股票及債券」的業務。 由於市場的崩潰削弱了公眾的信任度,現在霍華德只能憑藉自己的勇氣和願望來經營它。 奧馬哈地區還自認為可以免受大蕭條的衝擊,然而,到了1932年,小麥價格暴跌,農民們都只有靠救濟度日,奧馬哈的共和黨人堅決地以壓倒多數選擇了羅斯福。 第二年便有11000多人登 記要求救濟。 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成立的巴菲特。 斯克萊尼卡最終只是個徒有虛名的公司,只不過可以讓霍華德找個地方掛掛帽子,收取點佣金罷了。 他做的第一筆生意姍姍來遲,而且佣金很低。 身為奧馬哈扶輪社總裁的歐內斯特,通知他的手下扶輪社員說他的兒子期望甚高但對股票卻知之甚少,於是建議手下不要把生意交給他兒子去做。 利拉總算還能在餐桌上湊出一頓飯菜,但她也常常剋扣自己以便讓霍華德吃得更飽一些。 家裡的生活非常拮据,利拉只好再也不去加入她的教堂圈子,這樣便可節省下29美分來買一磅咖啡。 巴菲特家受到惡劣氣候的侵擾,彷彿中西部進入了大蕭條。 「大蕭條來臨了,」利拉寫道,形容它「帶著可怕的112度的灼熱」。 塵暴從俄克拉荷馬滾滾湧來,奧馬哈人只有緊閉房門躲避蝗蟲的侵襲。 在沃倫4周歲生日那天,一陣「灼熱的風」把紙碟和餐巾紙吹落在地,整個前廊都被埋在了紅色的塵土之下。 沃倫和多麗絲頂着屋外令人窒息的熱氣,苦苦等待賣冰人從馬拉的貨車上跳下來,遞給他們一些冰片含在嘴裡。 到了嚴寒的冬季,情況甚至比炎熱的夏季還要糟糕。 沃倫和姐姐總是裹得嚴嚴實實的,商人們打電話付款時都不敢讓摩托車熄火,以免引擎發動不起來。 到沃倫開始唸書的時候,他父親的運氣漸漸好轉起來。 在沃倫6歲的時候,巴菲特一家搬進了郊區第五十三北大街一座斜木瓦屋頂的更為寬敞的都鐸王朝式樣的磚房裡。 巴菲特家曾經歷過的艱苦時期也漸漸被淡忘了。 但這些苦難似乎對沃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經歷了這些艱辛的年月之後,他便懷有一種執著的願望,想要變得非常非常富有。 他在5歲之前便有了這個念頭,而且自那以後,這種念頭就從來沒被放棄過。 第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巴菲特》
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