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既然未必「很」好或者「真」好,甚至于壓根兒就未必「好」,說一個「好」還不 成麼?為什麼必得加上「很」或「真」呢?本來我們回答「好不好?」或者「你看怎麼 樣?」等問題,也常常只說個「好」就行了。 但是隻在答話裡能夠這麼辦,別的句子裡可不 成。 一個原因是我國語言的慣例。 單獨的形容詞或形容語用作句子的述語,往往是比較級 的。 如說「這朵花紅」,「這花朵素淨」,「這朵花好看」,實在是「這朵花比別的花 紅」,「這朵花比別的花素淨」,「這朵花比別的花好看」的意思。 說「你這個主意好」, 「你這篇文章好」,「張三這個人好」,「這東西好」,也是「比別的好」的意思。 另一個 原因是「好」這個詞的慣例。 句裡單用一個「好」字,有時實在是「不好」。 如厲聲指點着 說「你好!」或者搖頭笑着說,「張三好,現在竟不理我了。 」「他們這幫人好,竟不理這 個碴兒了。 」因為這些,要表示那一點點敬意和同情的時候,就不得不重話輕說,借用到 「很好」或「真好」兩個語了。 1939年10月15—16日作(原載1939年10月25日昆明《中央日報》《平明》副刊第109期) 是嘍嘛 初來昆明的人,往往不到三天,便學會了「是嘍嘛」這句話。 這見出「是嘍嘛」在昆 明,也許在雲南罷,是一句普遍流行的應諾語。 別地方的應諾語也很多,像「是嘍嘛」這樣 普遍流行的似乎少有,所以引起初來的人的趣味。 初來的人學這句話,一面是鬧著玩兒,正 和到別的任何一個新地方學着那地方的特別話的心情一樣。 譬如到長沙學着說「毛得」,就 是如此。 但是這句話不但新奇好玩兒,簡直太新奇了,乍聽不慣,往往覺得有些不客氣,特 別是說在一些店員和人力車伕的嘴裡。 他們本來不太講究客氣,而初來的人跟他們接觸最 多;一方面在他們看來,初來的人都是些趾高氣揚的外省人,也有些不順眼。 在這種小小的 摩擦裡,初來的人左聽是一個生疏的「是嘍嘛」,右聽又是一個生疏的「是嘍嘛」,不知不 覺就對這句話起了反感,學着說,多少帶點報復的意味。 「是嘍嘛」有點像紹興話的「是唉」格嘴,「是唉」讀成一個音,那句應諾語乍聽起來 有時候也好像帶些不客氣。 其實這兩句話都可以算是平調,固然也跟許多別的話一樣可以說 成不客氣的強調,可還是說平調的多。 現在且只就「是嘍嘛」來看。 「嘍」字大概是「了」字的音轉,這「嘍」字是肯定的語 助詞。 「嘛」字是西南官話裡常用的語助詞,如說「吃嘛」,「看嘛」,「聽嘛」,「睡 嘛」,「唱嘛」,還有「振個嘛」,「振」是「這們」的合音,「個」相當於「樣」,好像 是說「這們着罷」。 「是嘍」或「是了」並不特別,特別的是另加的「嘛」字的煞尾。 這個 煞尾的語助詞通常似乎表示着祈使語氣,是客氣的請求或不客氣的命令。 在「是嘍嘛」這句 話裡卻不一樣,這個「嘛」似乎只幫助表示肯定的語氣,對於「是嘍」有加重或強調的作 用。 也許就是這個肯定的強調,引起初來的人的反感。 但是日子久了,聽慣了,就不覺其為 強調了;一句成天在嘴上在耳邊的話,強調是會變為平調的。 昆明人還說「好嘍嘛」,語氣 跟「是嘍嘛」 一樣。 昆明話的應諾語還有「是嘞」這一句,也是別地方沒有的。 它的普遍的程度,不如「是 嘍嘛」,卻在別的應諾語之上。 前些時有個雲南朋友(他不是昆明人)告訴我,「是嘞」是 舊的說法,「是嘍嘛」是新的。 我疑心他是依據這兩句話普遍的程度而自己給定出的解釋。 據我的觀察,「是嘞」是女人和孩子說的多,是一句客氣的應諾語。 「是嘞」就是「是 呢」,「呢」字在這裡也用作肯定的語助詞。 北平話讀「呢」為「哪」,例如說,「還沒有 來哪」,「早着哪」,都是平調,可不說「是哪」。 昆明讀成「嘞」,比「哪」字顯得細聲 細氣的,所以覺得客氣;男人不大愛說,也許就為了這個原故。 從字音上說,「嘍」字的子音(1)比「嘞」字的子音(n)硬些,「嘛」字的母音 (a)比「嘞」字的母音(ei)寬些,所以「嘍嘛」這個語助詞顯得粗魯些。 「是嘍嘛」 這句話,若將「是」字或「嘛」字重讀或拖長,就真成了不客氣的強調。 聽的人覺得是在受 教訓似的,像一位前輩先生老氣橫秋的向自己說,「你的話算說對啦!」要不然,就會覺得 說話的是在厭煩自己似的,他好像是說,「得勒,別廢話啦!」「是嘞」這句話卻不相同, 它帶點兒嫩氣,總是客客氣氣的。 昆明人也說「好嘞」,跟「好嘍嘛」在語氣上的分別,和 兩個「是」字句一樣。 昆明話的應諾語,據我所聽到的,還有兩個。 一個是「是噢!」說起來像一個多少的 「少」字。 這是下對上的應諾語,有如北平的「着」字,但是用的很少,比北平的「着」字 普遍的程度差得多。 又一個是「是的嘍唦」。 有一回走過菜市,聽見一個外省口音的太太向 一個賣東西的女人說,「我常買你的!」那女人應着「是的嘍唦」,下文卻不知怎麼樣。 這 句話似乎也是強調轉成了平調,別處倒也有的。 第1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朱自清散文》
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