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一個人自身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之神,在人體內部表現為人的精神,在人體表面表現為人的氣色。 氣色有多種形態:其中有貫穿人的一生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少年時期氣色為淡,所謂的淡,就是氣稚色薄;青年時期氣色為明,所謂的明,就是氣勃色明;壯年時期氣色為艷,所謂的艷,就是氣豐色艷;老年時期氣色為素,所謂的素,就是氣實色樸」,就是這種氣色。 有貫穿一年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春季氣色為青色木色、春色,夏季氣色為紅色火色、夏色,秋季氣色為黃色土色、秋色,冬季氣色為白色金色、冬色,」就是這種氣色。 有貫穿一月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每月初一日之後如枝葉盛發,十五日之後則若隱若現」,就是這種氣色。 有貫穿一天的氣色,這就是俗話說的「早晨開始復甦,白天充盈飽滿,傍晚漸趨隱伏,夜間安寧平靜」,就是這種氣色。 科名中人,以黃為主,此正色也。 黃雲蓋頂,必極大魁;黃翅入鬢,遠;印堂黃色,富貴逼人;明堂素淨,明年及第。 他如眼角霞鮮,決利小考;印垂紫,動獲小利,紅暈中分,定產佳兒;兩顴紅潤,骨肉發跡。 由此推之,足見斑矣。 【譯文】 對於追求科名的士人來說,面部氣色應該以黃色為主,因為黃色是正色,吉色。 如果有一道黃色的彩雲覆蓋在他頭頂,那麼可以肯定,這位士子必然會在科考殿試中一舉奪魁,高中狀元;如果兩顴部位各有一片黃色向外擴展,如兩隻翅膀直插雙鬢,那麼可以肯定,這位士子登科陞官或爵受祿已經為期不遠;如果命宮印堂呈黃色,那麼可以肯定,這位士子很快就會獲得既能夠致富又能夠做官的機會;如果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潤而淨潔,那麼可以肯定,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 其他面部氣色,如眼角即魚尾部位紅紫二色充盈,其狀似絢麗的雲霞,那麼可以肯定,這位童子參加小考,必然能夠順利考中;命宮印堂,有一片紫色發動,向上注入山根之間,那麼可以肯定,此人經常會獲得一些錢財之利;如果兩眼下方各有片紅暈,而且被鼻樑居中分隔開來從而互不連接,那麼可以肯定,此人定會喜得一個寶貝兒子;如果兩額部位紅潤光澤,那麼可以肯定,此人的親人如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必然能夠立功顯名並發家致富。 由此推而之,足可以窺見面部氣色與人的命運的關係的情形。 色忌青,忌白。 青常見于眼底,白常見于後端。 然亦不同:心事優勢,青如墨;禍生不測,青如浮煙;酒色憊倦,白如臥羊;災晦催人,白如傅粉。 又有青而帶紫,金形遇之而飛揚,白而有光,土庚相當亦富貴,又不在此論也。 最不佳者:「太白夾日月,烏鳥集天庭,桃花散面頰,(赤頁)尾守地閣。 」有一于此,前程退落,禍患再三矣。 【譯文】 面部氣色忌諱青色,也忌諱白色。 青色一般出現在眼睛的下方,白則經常出現在兩眉的眉梢。 它們的具體情形又有差別:如果是由於。 心事 憂煩困苦而面呈青色,那麼這種青色多半既濃且厚,狀如凝墨;如果是由於遇到飛來的橫禍而面呈青色,那麼這種青色一定輕重不均,狀如浮煙;如果是由於嗜酒好色導致疲憊倦怠而面呈白色,那麼這種白色一定勢如臥羊,不久即會消散;如果是由於遭遇了大災大難而面呈白色,那麼這種白色一定慘如枯骨,充滿死氣。 還有青中帶紫之色,如果是金形人遇到這氣色,一定能夠飛黃騰達,如果是白潤光澤之色,上形兼金來人面呈這種氣色,也會獲得富貴,這些都是特例,不在以上所論之列。 而最為不佳 的,則是以下四種氣色:“白色圍繞眼圈,此相主喪亂;黑氣聚集額頭,此相主參革;赤斑佈滿兩頰,此相主刑獄;淺赤凝結地閣,此相主凶亡。 處世金針·修身之要,人德八本 習勤崇儉 謙謹敬恕 母貪去私 專一有恆 修性並氣 養生服食 人德八本 余近年默省之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就中能體會 一二字,便有日進之象。 家書:同治五年三月十四日夜諭紀澤紀鴻 日來,每思吾身,能幹十「三」字者用功,尚不失晚年進境。 十「三」 字者,謂三經、三史、三子、三集、三實。 三忌、三薄、三知、三樂、三寡 也。 三經、三史、三子、三集、三實,余在京師,嘗以匾其室;在江南,曾 刻印章矣。 三忌者,即謂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貳也。 三薄老,幸災 樂禍,一落德也;逆命億數,二薄德也;臆斷皂白,三薄德也。 三知者,《論 語》末章,所謂「知命、知禮、知言」也。 三樂者,即九月二十一日所記讀 書聲出金石,一樂也;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二樂也;勤勞而後憩息,三樂 也。 三寡者,寡言養氣,寡視養神,寡慾養精。 十「三」字者,時時省察, 其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者乎?日記·咸豐九年十一月初二日 思德成以謹言慎行為要,而敬、恕、誠、靜、勤、潤六者,缺一不可; 學成以三經、三史、三子、三集爛熟為要,而三實亦須提其要而鈎其元;藝 成以多作多寫為要,亦須自辟門徑,不依傍古人格式;功成以開疆安民為要, 而亦須能樹人、能立法,能是二者,雖不扣疆、不澤民,不害其為功也,四 者能成其一,則足以自信。 日記·咸豐九年八月十六日 第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曾國藩全集》
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