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從《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讀總集不如讀專集。 此事人人意見各殊,嗜好不同。 吾之嗜好,于五古則喜讀 《文選》,于七古則喜讀《昌黎集》,于五律則喜讀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詩,而苦不能步趨,故兼讀《元遺山集》。 吾作詩最短於七律,他體皆有心得,惜京都無人可與暢語者。 爾要學詩,先須看一家集,不要東翻西閲;先須學一體,不可各體同學,蓋明一體則皆明也。 凌笛舟最善為律詩,若在省,爾可就之求教。 習字臨《千字文》亦可,但須有恆。 每日臨帖一百字,萬萬無間斷,則數年必成書家矣。 陳季牧最喜談字,且深思善悟。 吾見其寄岱雲信,實能知寫字之法,可愛可畏。 爾可從之切磋,此等好學之友愈多愈好。 來信要我寄詩回南,余今年身體不甚壯健,不能用心,故作詩絶少,僅作感春詩七古五章,慷慨悲歌,自謂不讓陳臥子,而語太激烈,不敢示人。 餘則僅作應酬詩數首,了無可觀。 項作寄賢弟詩H首,弟觀之以為何如?京筆現在無便可寄,總在秋間寄回,若無筆寫,暫向陳季牧借一支,後日還他可也。 · 致諸弟 道光廿三年六月初六日京寓,絶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即文章好極亦不值一錢。 地他為人土葬,害人一家,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也。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來書往往詞不達意,我能深諒其苦。 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色」一章,則絶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弟兩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 今人讀書皆為科名起見,于孝弟倫紀之大,反似與書不相關。 殊不知書上所載的,作文時所代聖賢說的,無非要明白這個道理。 若果事事做得,即筆下說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並有虧于倫紀之大,即文章說得好,亦只算個名教中之罪人。 賢弟性情真摯,而短於詩人,何不日日在孝弟兩字上用功?《曲禮·內則》所說的,句句依他做出,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若詩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計,即好極亦不值一錢。 不知賢弟肯聽此語否?,凡作字總須得勢,務使一筆可以走千里。 三弟之字,筆筆無勢,是以侷促不能遠縱。 去年曾與九弟說及,想近來已忘之矣。 地仙為人主葬,害人一家,喪良心不少,未有不家敗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雲也。 ·致六弟、九弟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京寓 所寄銀兩,以四百為餽贈族戚之用,蓋族戚中有斷不可不一援,手之人也。 ·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 故君子守其闊而不敢求全,小人則時時求全。 全者既得,而,各與凶隨之矣。 ·附寄(五箴)《求闕齋課程》等。 六弟、九弟左右:,三月八日接到兩弟二月十五所發信,言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計共發信七八次,兄到京後家人僅檢出二次:一系五月計二日發,一系十月十六日發,其餘皆不見。 遠信難達,往往似此。 臘月信有「糊塗」字樣,亦情之不能禁者。 蓋望眼欲穿之時,疑信雜生,怨怒交至。 惟骨肉之情愈摯則望之愈殷,望之愈殷則責之愈切。 度日如年,居室如圜牆,望好音如萬金之獲,聞謡言如風聲鶴唳,又加以堂上之懸思,重以嚴寒之逼人,其不能不出怨言以相冒者,情之至也。 然為兄者觀此二字,則雖曲諒其情,亦不能不貴之,非責其情,責其字句之不檢點耳,何芥蒂之有哉!,至于回京時有摺弁南還,則兄實不知。 當到家之際,門幾如市,諸務繁劇,吾弟可想而知。 兄意調家中接榜後所發一信,則萬事可以放心矣,豈尚有懸掛者哉?來書辯論詳明,兄今不復辯,蓋彼此之心雖隔萬里,而赤誠不啻目見,本無纖毫之疑,何必因二字而多費唇舌?以後來信,萬萬不必提起可也。 所寄銀兩,以四百為餽贈族戚之用。 來書云:「非有未經審量之處,即似稍有近名之心。 」此二語推勘入微,兄不能不內省者也。 又云:「所識窮乏得我而為之,抑逆知家中必不為此慷慨,而姑為是言。 」斯二語者,毋亦擬阿兄不倫乎?兄雖不肖,亦何至鄙且好至于如此之甚!所以為此者,蓋族戚中有斷不可不一援手之人,而其餘則牽連而及,兄己亥年至外家,見大舅陶穴而居,種菜而食,為惻然者久之。 通十舅送我,謂曰:「外甥做外官,則阿舅來作燒火夫也。 」南五舅送至長沙,握手曰:「明年送外甥婦來京。 」余曰:「京城苦,舅勿來。 」舅曰:「然,然吾終尋汝任所也。 」言已泣下。 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饑寒之況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則大舅五勇者又能沾我輩之餘潤乎?十舅雖死,兄意猶當恤其妻子,且從俗為之延僧如所謂道場者,以慰逝者之魂而盡吾不忍死其舅之心。 我弟我弟,以為可乎?,蘭姊蕙妹,家運皆外。 兄好為識微之妄談,謂姊猶可支撐,蕙妹再過數年,則不能自存活矣。 同胞之愛,縱彼無缺望,吾能不視如一家一身乎?,歐陽滄溟先生夙債甚多,其家之苦況,又有非吾家可比者。 故其母喪,不能稍隆厥禮。 岳母送余時,亦涕泣而道。 兄贈之獨豐,則猶詢世俗之見也。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曾國藩全集》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