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培問:「人於生死關頭不破,恐於義利,尚有未淨處。 ”曰:“若從生死破生死,如何破得?只從義利辨得清,認得真,有何生死可言?義當生自生,義當死自死,眼前止見一義,不見有生死在。 」 問:「生死”,陶石樑以臘月三十日言之。 先生曰:“臘月三十日,謂一年之事,以此日終;而一年之事,不自此日始,須從正月初一日做起也。 」 問:「格物當主何說?”有言:「聖賢道理圓通,門門可入,不必限定一路。 」先生曰:“畢竟只有慎獨二字,足以蔽之,別無門路多端,可放步也。 」 問:「三教同源否?”曰:“莫懸虛勘三教異同,且當下辨人禽兩路。 」 古人成說如琴譜,要合拍須自家彈。 靜坐是養氣工夫,可以變化氣質。 陶石樑每提識認二字,果未經識,如何討下手?乃門下便欲識認個甚麼?轉落影響邊事,愈求愈遠,墮入坑塹。 《中庸》言道不遠人,其要歸之子臣弟友,學者乃欲遠人以為道乎? 世人無日不在禽獸中生活,彼不自覺,不堪當道眼觀,並不堪當冷眼觀。 今以市井人觀市井人,彼此不覺耳。 問:「先生教某靜坐,坐時愈覺妄念紛擾,奈何?”曰:“待他供狀自招也好,不然且無從見矣。 此有根株在,如何一一去得?不靜坐,他何嘗無?只是不覺耳。 」 吾輩心不能靜,只為有根在。 假如科舉的人,只 在科舉上,仕途的人,只 在仕途上,即不專為此,總是此傍枝生來。 所以濂溪教人,只把無慾兩字作丹頭。 先生嘆曰:「人謂為人不如為己,故不忠。 看來忠於己謀者亦少,如機變,如蠢息,如欺世盜名,日日戕賊此身,誤認是佔便宜事。 ”有友問:「三代之下,惟恐不好名,名字恐未可抹壞。 」王金如云:「這是先儒有激之言,若論一名字,貽禍不是小小。 」友謂:「即如今日之會,來聽者亦為有好名之心耳,即此一念,便足亦取。 」先生曰:「此語尤有病,這會若為名而起,是率天下而為亂臣賊子,皆吾輩倡之也。 諸友?足而不可入斯門矣。 」友又謂:「大抵聖賢學問,從自己起見,豪傑建立事業,則從勳名起見。 無名心,恐事業亦不成。 」先生曰:“不要錯看了豪傑,古人一言一動,凡可信之當時,傳之後世者,莫不有一段真至精神在內。 此一段精神,所謂誠也。 惟誠,故能建立,故足不朽。 稍涉名心,便是虛假,便是不誠。 不誠,則無物,何從生出事業來?」 問:「無慾而後可言良知否?”曰:“只一致知便了。 若言致知,又言無慾,則致知之上,又須添一頭腦。 所謂無慾,只是此心之明,所言有欲,只是此心之昧。 有欲無慾,止爭明昧,相去不遠,但能常明,不必更言無慾。 」 習染日降,而人心萬古如一日。 敬則心中無一事。 舉「飯疏”章,先生曰:「浮雲不礙太虛,聖人之心亦然,直是空洞無一物,今且問如何是太虛之體?」或曰:「一念不起時。 」先生曰:“心無時而不起,試看天行健,何嘗一息之停?所謂不起念,只是不起妄念耳。 」 性無性,道無道,理無理,何也?蓋有心而後有性,有氣而後有道,有事而後有理。 故性者心之性,道者氣之道,理者事之理也。 無形之名,從有形而起,如曰仁義禮智信,皆無形之名也。 然必有心而後有性之名,有父子而後有仁之名,有君臣而後有義之名,推之禮智信皆然。 故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先生儆諸生曰:「吾輩習俗既深,平日所為皆惡也,非過也。 學者只有去惡可言,改過工夫且用不 ”又曰:“為不善,卻自恕為無害,不知字宙盡寬,萬物可容,容我一人不得。 」 吾輩偶呈一過,人以為無傷。 不知從此過而勘之,先尚有幾十層,從此過而究之,後尚有幾十層,故過而不已,必惡。 謂其出有源,其流無窮也。 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然後有改過工夫可言。 寧學聖人而未至,無以一善成名者,士君子立志之說也。 寧以一善成名,無學聖人而未至者,士君子返躬之義也。 如為子死孝,為臣死忠,古今之常理,乃舍見在之當為,而曰吾不欲以一善成名,是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 學者或雲於靜中見得道理如此,而動時又復忙亂;或雲於動時頗近於道,而靜中又復紛擾。 症雖二見,其實一病也。 動靜二字,不能打合,如何言學?陽明在軍中,一面講學,一面應酬軍務,纖毫不亂,此時動靜是一?是二? 有讀《人譜》,疑無善二字者,先生曰:「人心止有好惡一幾,好便好善,惡便惡不善,正見人性之善。 若說心有個善,吾從而好之,有個不善,吾從而惡之,則千頭萬緒,其為矯揉也多矣。 且謂好惡者心乎?善惡者心乎?識者當辨之。 」 (《人譜》謂「無善而至善,心之體也」與陽明先生「無善無惡者,心之體」之語不同。 陽明但言寂然不動之時,故下即言「有善有惡,意之動」矣。 先生此語,即周子「無極而太極」也,以「至善」換「太極」二字,更覺親切。 人本無善,正言至善之不落 象,無聲無臭也。 先生從至善看到無善,善為主也;周海門言「無善無惡,斯為至善」,從無強名之善,無為主也。 儒、釋分途於此。 ) 《大學》所謂格物,《孟子》所謂集義,一事也不放過,一時也不放鬆,無事時惺惺不寐,有事時一真自如,不動些子。 無事時只居處恭便了。 天理一點微妙處,提醒工夫在有意無意之間。 省察是存養之精明處。 靜中養出端倪,端倪即意,即獨,即天。 第4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