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只是無忌禪,便結果一生。 至《大學》止言閒居為不善耳1,閒居時有何不善可為?只是一種懶散精神,漫無着落處,便是萬惡淵藪,正是小人無忌憚處,可畏哉! 陽明先生言良知,即物以言知也。 若早知有格物義在,即止言致知亦得。 朱子言獨知,對 聞以言獨也。 若早知有不睹不聞義在,即止言慎獨亦得。 離獨一步,便是人偽。 主靜之說,大要主於循理。 然昔賢雲道德,言動,皆翕聚為主,發散是不得已事。 天地萬物皆然,則亦意有專屬,正黃藥止兒啼,是方便法也。 喜怒哀樂,雖錯綜其文,實以氣序而言。 至殽而為七情,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性情之變,離乎天而出乎人者,故紛然錯出而不齊。 所為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 七者合而言之,皆欲也。 君子存理遏欲之功,正用之於此。 若喜怒哀樂四者,其發與未發,更無人力可施也。 (後人解中和,誤認是七情,故經旨晦至今。 ) 古人恐懼二字,嘗用在平康無事時,及至利害當前,無可迴避,只得赤體承當。 世人只是倒做了。 九容,分明畫出有道形容氣象,然學者一味學不得,吾病其 外而為人也。 本體只是這些子,工夫只是這些子,並這些子仍不得分此為本體,彼為工夫。 既無本體工夫可分,則亦並無這些子可指。 故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以上丙子《獨証編》) 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矣。 有氣斯有數,有數斯有象,有象斯有名,有名斯有物,有物斯有性,有性斯有道,故道其後起也。 而求道者,輒求之未始有氣之先,以為道生氣,則道亦何物也,而遂能生氣乎? 或曰:「虛生氣。 」夫虛即氣也,何生之有?吾 之未始有氣之先,亦無往而非氣也。 當其屈也,自無而之有,有而未始有;及其伸也,自有而之無,無而未始無也。 非有非無之間,而即有即無,是謂太虛,是謂太極。 天者,萬物之總名,非與物為君也;道者,萬器之總名,非與器為體也;性者,萬形之總名,非與形為偶也。 一心也,而在天謂之誠,人之本也;在人謂之明,天之本也。 故人本天,天亦本人。 離器而道不可見,故道器可以上下言,不可以先後言。 有物先天地,異端千差萬錯,從此句來。 一氣之變,雜然流行,類萬物而觀,人亦物也。 而靈者不得不靈,靈無以異於蠢也。 故靈含蠢,蠢亦含靈,類萬體而觀,心亦體也。 而大者不得不大,大無以分於小也。 故大統小,小亦統大。 人心徑寸耳,而空中四達,有太虛之象。 虛故生靈,靈生覺,覺有主,是曰意。 此天命之體,而性道教所從出也。 (覺有主,是先生創見。 ) 天樞轉於於穆,地軸互於中央,人心藏於獨覺。 理即是氣之理,斷然不在氣先,不在氣外。 知此,則知道心即人心之本心,義理之性,即氣質之本性,千古支離之說,可以盡掃。 而學者從事于入道之路,高之不墮于虛無,卑之不淪于象數,道術始歸於一乎? 天命流行,物與 妄,言實有此流行之命,而物物付畀之,非流行之外,另有個 妄之理。 乾坤合德而無為,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非迭運之謂也。 至化育之功,實始乎繼體之長子,而長女配之,成乎少男,而少女配之。 故曰:「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今曰「繼靜而動」,亦非心。 以斯知人心之獨體,不可以動靜言,而動靜者,其所乘之位也,分明是造化之理。 心無善惡,而一點獨知,知善知惡。 知善知惡之知,即是好善惡惡之意,好善惡惡之意,即是無善無惡之體,此之謂無極而太極。 意者心之所存,非所發也。 或曰:「好善惡惡,非所發乎?”曰:“意之好惡,與起念之好惡不同。 意之好惡,一機而互見,起念之好惡,兩在而異情。 以念為意,何啻千里!」 自濂溪有主靜立極之說,傳之豫章、延平,遂以「看喜怒哀樂未發以前氣象」為單提口訣。 夫所謂未發以前氣象,即是獨中真消息,但說不得前後際耳。 蓋獨不離中和,延平姑即中以求獨體,而和在其中,此慎獨真方便門也。 後儒不察,謂「未發以前,專是靜寂一機」,直欲求之思慮未起之先,而曰「既思即是已發」,果然心行路絶,語言道斷矣。 故朱子終不取延平之說,遂專守程門主敬之法,以教學者。 特其以獨為動念邊事,不為無弊。 至湖南中和問答,轉折發明,內有以心為主,則性情各有統理,而敬之一字,又所以流貫乎動靜之間,庶機不謬於慎獨之說,最後更以察識端倪為第一義為誤,而仍歸之涵養一路。 可為善學延平者,然終未得《中庸》本旨。 陽明子言良知,每謂「個個人心有仲尼,」至於中和二字,則反不能信,謂「必慎獨之後,方有此氣象。 」豈知中和若不是生而有之,又如何養成得?中只是四時之中氣,和只是中氣流露處,天若無中氣,如何能以四時之氣,相禪不窮?人若無中氣,如何能以四端之情,相生不已?故曰:「哀樂相生,循環無端,正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戒懼於所不睹聞。 」其旨一也。 性情之德,有即心而見者,有離心而見者。 即心而言,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當喜而喜,當怒而怒,哀樂亦然。 由中道和,有前後際,而實非判然分為二時。 離心而言,則維天於穆,一氣流行,自喜而樂,自樂而怒,自怒而哀,自哀而復喜。 第4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