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謂「天地有間有是氣,則有是性,性為氣之官,而綱維乎氣者」,是矣。 然不知此綱維者,即氣之自為綱維,因而名之曰性也。 若別有一物以為綱維,則理氣二矣。 又以「誠意之意,是生理之初萌,純粹至精,即周子誠神幾之幾也。 其視意為有善有惡者,加功密矣」,與子劉子之言意同。 然子劉子以意藴於心,知藏於心意中最初之機,則知善知惡之知,是意為存主,知為初萌。 先生之所謂意,乃子劉子之所謂知也。 雖同在未發之中,而其先後之序有不容紊亂者。 獻子講存 夫物猶事也,事在心不在外,凡吾心所着之事即是物,格者,隨此心所着之事,而格其善惡一定之理也。 夫事之在心,是非善惡必有當然一定之則,於是以吾心本然之明覺而是正之,則何者為善而當為,何者為惡而當去,舉不能外吾心之聰明,與吾身之踐履矣。 是能格物。 陽明子謂:「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意之發,知善知惡者知之良,為善去惡者物之格。 」蓋學未知孰善孰惡,必不能為善而去惡,如所云是先為善去惡,而後求知善惡,《大學》當以誠正居先,而格物在致知之後矣。 此所以起學者之疑也。 陽明之學主致良知,故只格物便一了百當,然此上智之事,非可概中才以下也。 後學推演其義者,則曰:「致良知也,虛靈不昧,天之性也。 」致者充極其虛靈之本體,不以一毫意欲自蔽,而明德在我也。 物格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而修齊治平一以貫之,明明德於天下也。 是以致知為體,格物為用,致知在先,格物反居後,未免於《大學》條次不倫,且既無一毫意欲之蔽,而充極乎天命之性,即無事矣,又何勞誠意於好善惡惡也耶?至以鏡譬之,謂「知如鏡之明,致則磨鏡,格則鏡之照物。 」夫鏡必磨而後照,今格以照之,而後致以磨之,是先用之照,而後磨也。 《大學》曷不言致知而後格物耶? 性者天之命,心者性之宅。 性只是天地之性,無所謂氣質之性,性無不善,其為不善,氣雜之也。 心只義理之心,無所謂利慾之心,心無不正,其為不正,習移之也。 天地間有是氣,則有是性,性為氣之官而綱維乎氣者。 氣或時得而拘之,不可得而泯之,氣有不美,性固能轉移之也。 人之所不慮而知者,是為良知,知即性也。 良知之發,無有不善,或流為邪妄,心亦無不自知之,但習於利慾,而不能反正耳。 而謂其本心之不正者,否也。 常戒慎,則心體自明,務平恕,則物宜自順。 問「生之謂性”。 曰:“此古語也,非始於告子也。 此語說得最是,蓋生即氣,氣便寓性。 孟子道性善,以生為氣,而深闢之,是氣之外,又別有所謂理者,不分理氣為二乎?至宋儒,又有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之說,遂使性亦有二,而萬物無復統體一太極矣。 夫理者氣之綱,氣者理之 ,氣即寓理。 古未有以理氣並言者,《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釋之曰『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理氣並言,蓋昉諸此。 夫陰陽五行萬物,氣也,而各一其性,理也。 在人則耳目手足,氣也,而聰明持行,理也。 程子曰『性即氣,氣即性』,蓋懼人二之也。 性即太極,氣只是氣,不可復言有氣質之性。 說著個性,即無不善,其為不善,氣有雜糅,而性為所累耳。 氣之付畀得其貴者為人,得其賤者為物,得其清而純者為賢為智,得其濁而駁者為愚為不肖,曷能齊一?而性則未嘗不一也。 孟子始終不能服告子之心,為其論未及此。 」 問:「《中庸》說天命之性,又說未發之中,即孟子言性善否?”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性無不善,而偏者非性也。 《易》稱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繼而曰善,則成其有不善乎?若乃陰陽變合,而氣之流布,不無清濁純駁之異,故物之遇之,自有通蔽邪正之殊。 其在天,日月星辰已不無明暗,其在地,山川土石已不無柔剛,而況於人乎?況於物乎?而其本然之性,則未嘗不善也。 是故學問之道,惟在變化氣質,易其惡而致其中。 所謂未發之中,非以日用應務者為已發,而指夫退然休息,未與事接時為未發也。 蓋事物未來,念慮未動,要之必有主宰於其內,渾然全體,至靈而至寂,不測而不倚,是以虛無不受,感之即通,雖紛華盛麗,萬變起滅,而其寂然之本體,則無時不寂然焉,所謂未發之中,非是之謂乎?於此而得養,則物慾無所蔽,而發皆中節,大本達道,貫通流行,此盛德之所以日新,天命之所以不已也。 」 致良知之旨,非始於陽明也。 朱子謂康炳道曰:「致得吾心本然之知,豈復有所陷溺?」本然之知,非良知乎?心不為物慾所陷溺,不可入聖乎?但朱子止就一義說,陽明認得十分端的,故執此一說,左來右去,直窮到底,累千萬而不離。 道心者,天然自有之義理,而非出於人心之外也。 人心者,天然自有之情才,而道心之用,所以顯行也。 寂感之際,茫然不知體察,則其流而為邪妄,直易然耳,所謂危也。 然雖蔽於物慾,流于邪僻,而其本然之良,隨處發見,能察識而操存之,固甚危而甚安也。 由其靈明嘗覺也,故謂常發;由其虛涵不倚也,故謂未發。 天命之性,無聲無臭,不睹不聞,不可得而言也,故以仁義禮智明之。 而性之本體,因之可見。 所謂因用以明體也。 第3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