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謂艮其止,止其所也。 人多不能止,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 愚謂如人欲立功業,便有功業事出來,欲求名譽,便有名譽事出來,至於出處顯晦皆然,心逐事亂也。 聖人不逐事,故出處久速皆止其所矣,何動之有? 世俗上下相接之間,一套儀文,皆所謂非禮之禮矣。 蓋其中無主,只管從時徇俗,又為利害誘奪,不能自信,隨氣盈歉,遂以成習,所以中間尋不出真實辭讓禮來。 程子謂人心不可二用,用於一事,則他事不能入者,事為之主也。 若主於敬,又焉有紛擾之患乎?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且欲涵泳主一之義,不一則二三矣。 至於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於屋漏,皆敬之事矣。 主一無適之謂敬,學者涵泳其義,泥為專主,故好事者從而議之,若與《六經》所載敬義迥別。 蓋道心本純一不雜,中無妄動,則不岐雜於二三,心要在腔子?,畏懼收歛,則不孜逐於物慾。 故無妄動斯一矣,有畏懼斯不妄適矣,人所以易動而?不得制其欲者,只緣無有畏心。 能內尊天命之性,而不敢放失,外懼物慾之患,而先意防閒,則敬自從此起矣。 敬則私慾退聽,而天理之心常存,是謂涵養。 涵養之義,如程子所謂:「菜子中許多生意,只須培壅澆灌,方纔得成。 」所以成之者敬也,故兢兢業業,小心翼翼,嚴恭寅畏,克自抑畏,瑟兮僩兮,與戒慎恐懼,同是一箇意。 學者要以畏為主。 (畏字有分別,常人之畏,只是畏事,便差千里。 ) 孔子答子張問行,以「言忠信,行篤敬」,蓋忠敬本心上工夫,而欲於言行上求之,恐其偽為於外,而不由夫心之實也。 如告顏子「克己復禮為仁」,而其目乃在於視聽言動。 蓋心本無私,恐為物慾牽引而蔽之也,故須以志剋制。 如戰而勝,人欲負而退聽,所以全夫中之理也。 意亦略同。 (忠信篤敬,則言行自出於本心。 ) 學者知心上有公私,便知事上有義利,張南軒、許魯齋謂學莫先乎義利之辨,比之程、朱論學,已是第二件工夫,然於世態沈冥中,要識此,便能卓然有立。 朱子答張南軒書曰:「以天理觀之,動之不能無靜,猶靜之不能無動也。 靜之不能無養,猶動之不可不察也。 但見得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敬義夾持,不容間斷,則雖下靜字,無非此物,至靜之中,蓋有動之端焉,是所以見天地之心者。 先王以至日閉關,安靜以養乎此耳,固非遠事絶物,閉目兀坐而偏於靜之謂。 但未接物時,便有敬以主乎其中,則事至物來,善端昭着,而所以察之者,益精明耳。 伊川於已發之際觀之,正謂未發止存養而已,發則有可觀也。 」此語甚精確,而猶不安於靜觀未發之論,愚恐終不能遺於反觀也。 孟子謂氣動志,如蹶者趨者。 蓋顛越急趨,在氣而欲速,則亦由乎心。 又如人鬥狠是氣,然忿懥則發於心,驅仆鬥狠,仆固為氣,然其主翁為心,若心操得其中,則氣自平,主得其理,則仆不亂。 故曰志動氣者十九,言其時常多,氣動志者十一,言其少也。 心具性,先儒以為郛郭,於人雖資環衛,而終為二物。 惟穀種之譬為得之,蓋其渾一之妙,難以言語形容,只得如此名狀,欲人之易曉耳。 夫水本淡,滴之五味而後和,然其相投之分,不可離也。 故孟子以為良心,又曰良知良能,正以其有性之德,渾合得在。 孔子以不為《周南》、《召南》為面牆,蓋不務本原尋路頭,而欲施之家國天下,自是通透推行下去。 或謂「知行只是一個工夫,不可分作兩段事」,與《易》「知至至之」,《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孔子「知之不如好之」,意相背。 又曰「敬即無事時義,義即有事時敬,兩句合說一件」,與「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意相背。 大抵聖賢說道理,有本原,有作用,理無二致,而用功則有先後,故其次序如此,如四時之不可易。 若欲打滾一處,或倒做了工夫,死於道難入也。 或謂「居敬即是窮理,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就居敬精密處說,便謂之窮理」。 是以《中庸》「尊德性,道問學」,頭緒混為一處。 又謂「戒懼慎獨只是一個工夫,無事時固是獨知,有事時亦是獨知,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若意念未萌,善惡之幾未兆,原無照慮,須安靜以存養之,何用省察?及其感而幾動,則宜省察以決之,何用存養?人心動靜,隨處可以用工,若打混一處,尤難得力也。 世學或謂心中不須用一個敬字,且病宋儒程、朱「主敬」及「主一」之說。 不知敬非別物,只是尊德性,常以心為天、為君、為嚴師,翼若有臨而不敢怠放。 聖人純一無偽,有自然之敬,齋戒以神明其德,所謂「齊莊中正」是也。 賢人嚴恭寅畏,有固守之力,操存涵養,不敢放置,所謂「整齊嚴肅」是也。 其用功則不妄動之謂誠,弗岐二之謂一,不偏倚之謂中,止紛擾之謂靜,無邪曲之謂直,中有主之謂實,去物慾之謂虛,其實一也。 外則踐履,執事使民,常整思慮,斯須不忘,正衣冠,尊瞻視,非禮不動是也。 舍此則靈扃無主,人心客氣交病於內,耳目口鼻四肢,富貴利達諸欲攻奪於外,譬如所居藩籬不固,中之所藏,寇竊得與我共之。 我方在外奔走,救急不暇,雖有良知,亦將為所昏塞而無所用其明矣。 考《易》、《詩》、《書》所稱,曰「敬直」,曰「敬德」,曰「聖敬」,曰「敬止」,曰「毋不敬」,曰「修己以敬」,聖人以此洗心,其言若出一口,而謂盡非乎哉? 第3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