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立達,天所為也。 性,其仁乎?然立達不先,近無可取,將焉譬之?能此乃謂求仁。 遺己急人,非天所為爾,故求仁莫先反身。 退藏於密,神智出焉,惟洗心得之,乃見天則。 天則無本末,然其主不藏,則其幾不生,退藏其至乎?洗心要矣。 造詣涵養,皆自見始,忘見而修,以身至之,日虛日新,不見其止,造詣極矣。 涵養奚俟焉?即見為守,不可語悟,以是為涵養,末矣。 生之謂性,原無對待。 克伐怨欲之心,即惻隱羞惡之心,只從不慮出來,則為性,從軀殼上起,則為妄。 顏子不絶妄念,只妙悟此性。 性性生生,則雖習心未淨,自無住腳處。 如此乃能立本、經綸、知化育也。 務絶念,並本來生機一齊滅熄,遂使天地之化,都無從發生,安得為仁? [清] 黃宗羲 卷三十九 甘泉學案三 郡守洪覺山先生垣 洪垣字峻之,號覺山,徽之婺源人。 嘉靖壬辰進士。 以永康知縣入為御史,轉溫州知府。 閒住歸,凡四十六年而後卒,年近九十。 先生為弟子時,族叔熹從學文成歸,而述所得,先生頗致疑與精一輚約之說不似。 其後執贄甘泉,甘泉曰:「是可傳吾釣颱風月者。 」丁未秋,偕同邑方瓘卒業東廣,甘泉建二妙樓居之。 庚申,甘泉約游武夷,先生至南安,聞甘泉訃,走其家哭之,越兩月而歸。 先生謂體認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蓋以救師門隨處之失,故其工夫全在幾上用。 幾有可見,未幾則無見也,以幾為有無接續之交,此即不睹不聞為未動念時,獨為初動念時之舊說也。 不知周子之所為幾者,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以其湛然無物,故謂之無,以其炯然不昧,故謂之有。 是以有無合言,不以有無分言也。 若自無而至有,則仍是離根之體認矣。 先生調停王、湛二家之學,以隨處體認,恐求理於善惡是非之端,未免倚之於顯,是矣。 以致良知似倚于微,知以知此理;以無心之知為真知,不原先天,不順帝則,致此空知何用?夫知主無心,所謂不學不慮,天載也,帝則也,以此知為不足恃,將必求之學慮,失卻道心之微,則倚之於顯者,可謂得矣。 得無自相矛盾乎? 方瓘字時素,號明谷。 初從甘泉於南都,甘泉即令其為諸生嚮導。 甘泉北上及歸家,皆從之而往。 以學為急,遂不復仕。 理學聞言 學者,覺也。 夷、惠謂之心安則可,謂之悅則不可。 蓋悅重知不重行,知通乎行,故悅行亦悅也;行局乎知,則雖知亦未免為障耳。 白沙之見端倪,於悅近之。 父母,根也。 根孝弟,是不離根發生處,故生生之謂仁,舍此便是無根之學。 仁義禮樂,何實之有!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非成君子之名也,古人名即是實。 仁是體,名是事,安仁利仁是體,處約處樂是事。 萬殊一本是理,理一分殊是功,分殊即在理一中。 有感應,無分合,內外兼該,是貫處,蓋一則內外兼該也。 若雲以一理貫萬事,是二之矣。 「忠是體,恕是用否?”曰:“不分體用,皆於感應上見之。 體則無可言。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 」 天道無名,而忠恕有路,故曰「違道不遠」。 然於命脈則一爾。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心一也,在居處為恭,在執事為敬,在與人為忠。 日用即此三者,中間更無空閒間斷,便得仁體流通。 下學上達,至淡至簡,豈人所可與知?惟自知之,惟天知之。 天知即於自知中見之。 天人二途,中間更無別路去。 人所以還天,人所不知者,即天知也。 行不貫徹,恐於事上 了腳,故有礙。 子張問行,子貢問行,夫子惟告以忠信與忠恕。 忠恕流通,即自無礙腳處。 設無此身,何意之有?為其有身也,故人己形而好惡之意起焉,是己與人流通之關鍵也。 通則格,不通則不格,通則格乎天地,不通則否塞消亡。 知者,察好惡而開意之金鑰也,知則覺而軀殼亡矣,故意有善惡,知則惟有善而無惡。 「知善知惡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何?”曰:“知善知惡,真知也。 即真知一路致之以通格乎物,若添為善去惡二字,似又加一轉身,致與格二矣!」 慎獨誠意,皆喜怒哀樂上消磨,不落虛見。 戒慎不睹不聞,須從大志願上,未接物而本體自在,已接物而本體自如,不涉 聞,乃戒慎也。 戒懼不睹不聞,猛然一爐真火,自然點雪不容。 喜怒皆天性流行,少離體便是遷,便是出位。 遷對止而言,觀於未發之中,不但是怒時忘怒觀理。 從人欲上起念,便踏危機。 從天理上起念,便踏安機。 機動之初,自以為細微,可以僥倖無事,故忽忽為之,遂至於不可止,不知害已在其中。 智者即觀理欲於毫芒,而利害不與。 利害展轉,則昏塞愈甚。 言顧行,行顧言,顧不在言行,而在體認天理,一顧俱得。 經綸大經,其大不在功業,而在此心。 心無私,則日用細微皆大經也。 無惡於志,譬如日月 不得纖翳,故能無聲無臭。 志在幾先,工夫則於幾時,原非起念。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本體全功,不分動靜。 孟子不動心,在集義有事上。 告子不動心,在不動心上。 不得勿求,是欲效廓然而實私也,歸之內焉耳矣。 彼長我長,彼白我白,是欲效順應而實逆也,成之外焉耳矣。 是內便非外,不得勿求,便彼長彼白,一病也。 第2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