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嘉問:「隱顯無間,動靜一功,子所雅言也。 或者不求立其本體,而專磨煉於事,遂詆靜坐者為非。 夫靜坐而不求諸人事,而後可以言偏矣。 若專用力於事,而不求見本體,則與靜坐之弊均矣,又何誚彼耶?不知所謂磨煉者,又何物耶?況所謂隨處體認天理,非守於事也,體認也者,知行併進之謂也。 識得此天理,隨時隨處,皆知行併進乎此天理也。 若曰隨事,則偏於事而非中正矣。 毫釐千里之差,所繫不細,伏惟垂教。 ”先生曰:“體認天理,而云隨處,則動靜心事,皆盡之矣。 若雲隨事,恐有逐外之病也。 孔子所謂居處恭,乃無事靜坐時體認也,所謂執事敬,與人忠,乃有事動靜一致時體認也,體認之功貫通動靜顯隱,即是一段工夫。 」 問:「周子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夫動靜一也,而為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動靜各自為一物矣。 謂常體不易者為靜,妙用不息者為動,則所謂靜極復動,動極復靜者,不可通矣。 夫所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者,其以天地之形體言之乎?亦以其性情言之乎?以其形體言之,則天主動,地主靜,動靜分矣。 以其性情言之,則所謂陽變陰合,而生金木水火土者,又何謂也?願示。 ”先生曰:“觀天地間只是一氣,只是一理,豈常有動靜陰陽,二物相對,蓋一物而兩名者也。 夫道一而已矣,其一動一靜,分陰分陽者,蓋以其消長迭運言之,以其消故謂之靜,謂之陰,以其長故謂之動,謂之陽。 亙古亙今,宇宙內只此消長。 觀四時之運與人一身之氣可知,何曾有兩物來?古今宇宙,只是一理,生生不息,故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見之者,謂之見道。 」 問:「白沙先生有語云:『靜坐久之,然後吾心之體隱顯呈露,常若有物。 』觀此,則顏之卓爾,孟之躍如,蓋皆真有所見,而非徒為形容之辭矣。 但先生以靜坐為言,而今以隨處體認為教,不知行者之到家,果孰先而孰後乎?明道先生曰:『天理二字,是某體貼出來。 』是其本心之體,亦隱然呈露矣。 而十二年之後,復有獵心之萌,何也?意者體貼出來之時,方是尋得入頭去處,譬如仙家之說,雖是見得玄關一竅,更有許多火候溫養工夫,非止謂略窺得這個景像,可以一了百了。 如何?”先生曰:“虛見與實見不同。 靜坐久,隱然見吾心之體者,蓋為初學言之,其實何有動靜之間!心熟後,雖終日酬酢萬變,朝廷百官萬事,金革百萬之眾,造次顛沛,而吾心之本體,澄然無一物,何往而不呈露耶?蓋不待靜坐而後見也。 顏子之瞻前忽後,乃是窺見景象,虛見也,至于博約之功,既竭其才之後,其卓爾者,乃實見也。 隨處體認天理,自初學以上皆然,不分先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即隨處體認之功,連靜坐亦在內矣。 」 問:「先生曰:『無在無不在,只此五字,循而行之,便有無窮難言之妙。 』白沙先生所謂:『高明之至,無物不覆,反求諸身,不在於人欲也。 無不在者,無不在於天理也。 』郡竊謂此五字,當渾全以會其意,不當分析以求其義,分析則支難矣。 既有學問思辨之功,意不向別處走,不必屑屑於天理人欲之分析也。 此緊關終身受用之地,更願發揮,與同志者共之。 ”先生曰:“此段看得好,五字不可分看,如勿忘勿助四字一般,皆說一時事,當此時天理見矣。 常常如此,?久不息,所以存之也。 白沙先生所謂 柄在手者如此,此乃聖學千古要訣。 近乃聞不用勿忘勿助之說,將孰見之、孰存之乎?是無 柄頭腦,學問者不可不知。 」 問:「先生曰『神易無方體,學者用無在無不在之功夫,當內外動靜渾然之兩忘也。 』蓋工夫偏于靜,則在於靜矣,工夫偏于動,則在於動矣,工夫偏於內,則在於內矣,工夫偏于外,則在於外矣,非所謂無在無不在也,非所謂無方體也,非所謂活潑潑地也。 切料如此,不知其果然否乎?”先生曰:“神易最可玩,此當以意會,不可以言盡也。 當知易是甚?神又是甚?皆於勿忘勿助無在無不在之間見之,何內外動靜之分?會得時便活潑潑地。 」 問:「竊料天地之心,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之妙,貫晝夜寒暑古今,而無不然也。 而此獨以亥子為然者,必有說矣!願聞所謂亥子中間者。 ”先生曰:“動靜之間,即所謂幾也。 顏子知幾,正在此一着。 」 道通復問:「惟意必固我,故不能貫通,心事合一持養否?”答曰:“惟不於心事合一持養,心地不能灑然,而物來順應,則每事擬議商量,憧憧憒憒,便是意必固我。 」 先生曰:「先師白沙先生與予《題小圓圖屋詩》有云:『至虛元受道。 』又語予曰:『虛實二字,可往來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予謂太虛中都是實理充塞流行,只是虛實同原。 」 先生曰:「戊子歲除,召各部同志諸君飲于新泉,共論大道。 ”飲畢言曰:「諸君知忠信為聖道之至乎?學者徒大言誇人而無實德,無忠信故也。 故主忠信,忠信所以進德,直上達天德以造至誠之道。 忠信之外,無餘事矣。 」既而語羅民止、周克道、程子京曰:「忠信者,體認天理之功盡在是矣。 中心為忠,心中故實,是謂之信。 心之不實,全是不中不正之心為之。 」問:「如何中心?」曰:“勿忘勿助之間,則心中矣。 」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