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所在,性之所在也;性之所在,天命之所在也。 既天命常在,則一有意念,一有言動,皆天則之畢察,上帝之監臨,又豈敢不兢業捧持,而肆無忌憚也哉?如此則戒慎恐懼,原畏天命,天命之體極是玄微,然則所畏工夫,又豈容草率?今只管去用工夫,而不思究其端緒,即如勤力園丁,以各色膏腴堆積芝蘭,自詫壅培之厚,而秀茁纖芽,且將消阻無餘矣。 」 夜坐,誦《牛山》一章,眾覺肅然。 羅子浩然嘆曰:「聖賢警人,每切而未思耳。 即『梏亡』二字,今看只作尋常。 某提獄刑曹,親見桎梏之苦,上至於項,下至於足,更無寸膚可以活動,輒為涕下。 ” 中有悟者曰:「然則從軀殼上起念,皆梏亡之類也。 」曰:「得之矣。 蓋良心寓形體,形體既私,良心安得活動?直至中夜,非惟手足休歇,耳目廢置,雖心思亦皆歛藏,然後身中神氣,乃稍得以出寧。 逮及天曉,端倪自然萌動,而良心乃復見矣。 回思日間形役之苦,又何異以良心為罪人,而桎梏無所從告也哉?」曰:「夜氣如何可存?」曰:“言夜氣存良心則可,言良心存夜氣則不可。 蓋有氣可存,則晝而非夜矣。 」 問:「孔門恕以求仁,先生如何致力?”曰:“方自知學,即泛觀蟲魚,愛其群隊戀如,以及禽鳥之上下,牛羊之出入,形影相依,悲鳴相應,渾融無少間隔,輒惻然思曰:『何獨於人而異之?』後偶因遠行,路途客旅,相見即忻忻,談笑終日,疲倦俱忘,竟亦不知其姓名。 別去,又輒惻然思曰:『何獨於親戚骨肉而異之?』噫!是動于利害,私于有我焉耳。 從此痛自刻責,善則歸人,過則歸己,益則歸人,損則歸己,久漸純熟,不惟有我之私,不作間隔,而家國天下,翕然孚通,甚至髮膚不欲自愛,而唸唸以利濟為急焉。 三十年來,覺恕之一字,得力獨多也。 」 問:「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可同於聖人。 今我輩此體已失,須學且慮,不然則聖不可望矣。 ”羅子曰:「子若只學且慮,則聖終不可望矣。 」曰:「某聞先生之言,心中不能不疑,其何以解之?」曰:「子聞予言,乃遽生疑耶?」曰:「然。 」曰:「此果吾子欲使之疑耶。 」曰:「非欲之,但不能不疑也。 」羅子嘆曰:「是即為不學而能矣。 」其友亦欣然曰:「誠然誠然。 」羅子復呼之曰:「子心中此時覺 否?」曰:「甚是 。 」曰:「即欲不 得乎?」曰:「不能已。 」曰:「是非不慮而知也耶?子何謂赤子之心不在,而與聖人不同體乎?蓋為學,第一要得種子,《禮》謂人情者,聖王之田也,必仁以種之。 孔門教人求仁,正謂此真種子也,則曰『仁者人也』。 人即赤子,而心之最先初生者,即是親愛,故曰『親親為大』。 至義禮智信,總是培養種子,使其成熟耳。 」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孟子果已說定,但今日卻如何下手?」曰:「知而弗去是也。 」曰:“知之是亦不難。 」 曰:「知固不難,然人因其不難,故多忽之,便去多其見聞,務為執守,久之只覺外求者得力,而自然良知愈不顯露。 學者果有作聖真志,切須回頭。 在目前言動舉止之間,覺得渾然與萬物同一,天機鼓動,充塞兩間,活潑潑地,真是不待慮而自知,不必學而自能,則可以完養,而直至於『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境界。 總是平常名利貨色昏迷,到此自然不肯換去。 所以曰:『好仁者無以尚之』。 又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直是簡易明快,故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人親其親而長其長,而天下平也。 ” 曰:「居今之世,如何都得人人親親長長也耶?」曰:“此卻不要苛責於人。 今天下家家戶戶,誰無親長之道?但上之人不曉諭他說,即此便是大道,而下之人亦不曉得安心,在此處了結一生,故每每多事。 正謂行矣不着,習矣不察,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 問:「良知即是本來面目,今說良知是矣,何必複名以本來面目耶?”羅子曰:「良知固是良知,然良知卻實有個面目,非杜撰而強名之也。 」曰:「何以見之?」曰:「吾子此時此語,亦先胸中擬議否?」曰:「亦先擬議。 」曰:“擬議則良知未嘗無口矣;擬議而自見擬議,則良知未嘗無目矣;口目宛然,則良知未嘗無頭面四肢矣。 豈惟擬議然哉?予試問子以家,相去蓋千里也,此時身即在家,而家院堂室無不朗朗目中也。 又試問子以國,相去蓋萬裡也,此時身即在國,而朝寧班行無不朗朗目中也。 故只說良知,不說面目,則便不見其體如此實落,其用如此神妙,亦不見得其本來原有所自。 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而現在相對面目,止其發竅之所,而滯隔近小,原非可與吾良知面目相併相等也。 」 問:「知得良知卻是誰,今欲知良知從何下手?”羅子曰:“明德者虛靈不昧,虛靈雖是一言,卻有二義。 今若說良知是個靈的,便苦苦的去求他精明。 殊不知要他精,則愈不精,要他明,則愈不明。 豈惟不得精神,且反致坐下昏睡沉沉,更支持不過了。 若肯反轉頭來,將一切都且放下,到得坦然蕩蕩,更無慼慼之懷,也無憧憧之擾,此卻是從虛上用功了。 世豈有其體既虛而其用不靈者哉!但此段道理,最要力量大,亦要見識高,稍稍不如,難以驟語。 」 第2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