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者,人品之最貴,知其可為聖賢,而於人人乃始不以卑賤而下視之也。 上人者,庶人之所瞻趨,如上視己以貴重,而人人又安忍共甘卑賤而不思振拔也哉!某自始入仕途,今計年歲將及五十,竊觀五十年來,議律例者,則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則日嚴一日;任稽察、施拷訊者,則日猛一日。 每當堂階之下,牢獄之間, 其血肉之淋漓,未嘗不鼻酸額蹙,為之嘆曰:‘此非盡人之子與?非曩昔依依於父母之懷,戀戀于兄妹之傍者乎?夫豈其皆善於初,而不皆善於今哉?及睹其當疾痛而聲必呼父母,覓相依而勢必先兄弟,則又信其善於初者,而未必皆不善於今也已。 故今諦思吾儕能先明孔、孟之說,則必將信人性之善,信其善而性靈斯貴矣,貴其靈而軀命斯重矣。 茲誠轉移之機,當汲汲也,隆冬冰雪,一 陽回,消即俄頃。 諸君第目前日用,惟見善良,歡欣愛養,則民之頑劣,必思掩藏,上之嚴峻,亦必少輕省。 謂人情世習,終不可移者,死亦無是理矣。 ” 某至不才,然幸生儒家,方就口食,先妣即自授《孝經》、《小學》、《論》、《孟》諸書,而先君遇有端緒,每指點目前,孝友和平,反覆開導。 故尋常於祖父伯叔之前,嬉遊於兄弟姊妹之間,更無人不相愛厚。 但其時氣體孱弱,祖父最是憐念不離。 年至十五,方就舉業,遇新城張洵水先生諱璣,為人英爽高邁,且事母克孝,每謂人須力追古先。 於是一意思以道學自任,卻宗習諸儒各樣工夫,屏私息念,忘寢忘食,奈無人指點,遂成重病。 賴先君覺某用功致疾,乃示以《傳習錄》而讀之,其病頓愈,而文理亦復英發。 且遇楚中高士為說破《易經》,指陳為玄門造化。 某竊心自忻快,此是天地間大道真脈,奚啻玄教而已哉!嗣是科舉省城,縉紳大舉講會,見顏山農先生。 某具述昨遘危疾,而生死能不動心;今失科舉,而得失能不動心。 先生俱不見取,曰:「是制欲,非體仁也。 」某謂:「克去己私,復還天理,非制欲安能以遽體乎仁哉?」先生曰:「子不觀孟子之論四端乎?知皆擴而充之,如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如此體仁,何等直截?故子患當下日用而不知,勿妄疑天性生生之或息也。 」某時大夢忽醒,乃知古今道有真脈,學有真傳,遂師事之。 比聯第歸家,苦格物莫曉,乃錯綜前聞,互相參訂,說殆千百不同,每有所見,則以請正先君,先君亦多首肯,然終是不為釋然。 三年之後,一夕忽悟今說,覺心甚痛快,中宵直趨臥內,聞於先君。 先君亦躍然起舞曰:「得之矣,得之矣。 」迄今追想一段光景,誠為生平大幸。 後遂從《大學》至善,推演到孝弟慈,為天生明德,本自一人之身,而未及家國天下。 乃凝頓自己精神,沉思數日,遐想十五之年,從師與聞道學,其時目諸章縫,俱是汙俗,目諸黎庶,俱是冥頑,而吾儕有志之士,必須另開一個蹊徑,以去息念生心,別啟一個戶牖,以去窮經。 造餅樣雖畫完全,飢飽了無干涉,徒爾勞苦身心,幾至喪亡莫救。 於此不覺驚惶顫慄,自幸宿世何緣得脫此等苦趣。 已又遐量童稚之初,方離乳哺,以就口食嬉嬉於骨肉之間,怡怡於日用之際,閒往閒來,相憐相愛,雖無甚大好處,卻又也無甚大不好處。 至于十歲以後,先人指點行藏,啟迪經傳,其意趣每每契合無違,每每躬親有得。 較之後來 力去處,難易大相逕庭,則孟子孩提愛敬之良,不慮不學之妙,徵之幼稚,以至少長,果是自己曾經受用,而非虛話也。 夫初焉安享天和,其順適已是如此。 繼焉勉強工夫,苦勞復是如彼。 精神之凝思愈久,而智慮之通達愈多。 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觀之一國,一國之中,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國之孝弟慈而觀之天下,天下之大,亦未嘗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 又由縉紳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縉紳士大夫固是要立身行道,以顯親揚名,光大門戶,而盡此孝弟慈矣,而群黎百姓,雖職業之高下不同,而供養父母,撫育子孫,其求盡此孝弟慈,未嘗有不同者也。 又由孩提少長以推之壯盛衰老,孩提少長固是愛親敬長,以能知能行此孝弟慈,已便至壯盛之時,未有棄卻父母子孫,而不思孝弟慈。 豈止壯盛,便至衰老臨終,又誰肯棄卻父母子孫,而不思以孝弟慈也哉!又時乘閒暇,縱步街衢,肆覽大眾車馬之交馳,負荷之雜沓,其間人數何啻億兆之多,品級亦將千百其異,然自東徂西,自朝及暮,人人有個歸着,以安其生,步步有個防檢,以全其命,窺覷其中,總是父母妻子之念固結維繫,所以勤謹生涯,保護軀體,而自有不能已者。 其時《中庸》「天命不已」與「君子畏敬不忘」,又與《大學》通貫無二。 故某自三十登第,六十歸山,中間侍養二親,惇睦九族,入朝而 友賢良,遠仕而躬禦魑魅,以至年載多深,經歷久遠,乃嘆孔門《學》、《庸》,全從《周易》「生生」一語化得出來。 蓋天命不已,方是生而又生,生而又生,方是父母而己身,己身而子,子而又孫,以至曾而且玄也。 故父母兄弟子孫,是替天命生生不已,顯現個膚皮;天生生不已,是替孝父母、弟兄長、慈子孫通透個骨髓。 第2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