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真心也。 見着父母,一團親愛,見着兄弟,一團歡欣,何嘗費些擬議思慮?何曾費些商量?大人只是不失這箇真心,便是聖學不明。 愁赤子之心空虛,把聞見填實,厭赤子之心真率,把禮文遮飾。 儒者以為希聖要務,不知議論日繁,去真心日遠。 無怪乎大人不多見也。 象山云:「縱不識一字,終是還他堂堂大人。 」(《赤子之心》) 文集 「從心所欲不踰矩」。 世儒謂從者縱也,縱其心,無之非是。 此近世流弊。 竊謂矩,方也;從心所欲,圓也。 圓不離方,欲不離矩。 心,神物也,豈能使之不動?要知動亦不動耳,寂感體用,原未有不合一,故求合一,便生分別,去合一之旨愈遠。 吾輩動輒以天下國家自任,貧子說金,其誰信之。 古人云,了得吾身,方能了得天地萬物。 吾身未了,縱了得天地萬物,亦只是五霸路上人物。 自今以往,直當徹髓做去,有一毫病痛,必自照自磨,如拔眼前之釘,時時刻刻始無媿心。 吾輩無論出處,各各有事,肯沉埋仕途便沉埋,不肯沉埋,即在十八重幽暗中,亦自驤首青霄。 世豈有錮得人?人自無志耳。 夫道以為有,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未嘗有也。 以為無,出往游衍,莫非帝則,未嘗無也。 有無不可以定論者,道之妙也。 知道者言有亦可,言無亦可,不知道者言無着空,言有滯跡。 道心為主者,世情日淡,世情日淡而後能以宰世,不為世所推移。 識情為主者,世情日濃,世情日濃且不能善其身,又安能善天下! 敬者,主一無適之謂。 夫所謂一者,必有所指,莊嚴以為敬者,涉於安排;存想以為敬者,流於意識。 不安排而莊,不意識而存,此非透所謂一者不能。 一者無一處不到,而不可以方所求,無一息不運,而不可以斷續言。 知一則知敬,知敬則知聖學矣。 舜為法天下,自天下起念,可傳後世。 自後世起念,如今人只在自家一身一家起念,較是非毀譽,眼在一鄉,則結果亦在一鄉。 給練羅匡湖先生大紘 羅大紘字公廓,號匡湖,吉之安福人。 萬曆丙戌進士。 辛卯九月,吳門為首輔,方註籍新安山陰,以停止冊立,具揭力爭,列吳門於首。 上怒甚,吳門言不與聞,特循閣中故事列名耳。 時先生以禮科給事中守科,憤甚,上疏糾之,遂謫歸。 先生學於徐魯源,林下與南 講學。 南 謂先生敏而善入,眾人所卻步躇躊四顧者,先生提刀直入;眾人經數年始入者,先生先闖其奧。 然觀其所得,破除默照,以為一念既滯,五官俱墮。 於江右先正之脈,又一轉矣。 野史言:「吳門歿,其子求南 立傳。 南 為之作傳,先生大怒,欲具揭告海內,南 囑申氏弗刻乃止。 」按吳門墓表見刻南 《存真集》,野史之非,可勿辨矣。 匡湖會語 心非專在內,俯仰今古無非是心。 性非專是心,耳目口鼻無非是性。 故知心量之無外,則存心者不必專收於內,知性體之無二,則盡性者不必苦求於心。 一念迷即為放,而心非自內出也。 一念覺則為收,而心非自外來也。 當其視,心即在目,心量如是,眼量亦如是,迷則皆迷,悟則皆悟,不必舍視而別求心也。 當其聽,心即在耳,心量如是,耳量亦如是,迷則皆迷,悟則皆悟,不必舍聽而別求心也。 語默動靜,周旋屈伸,一切與心相印,元氣充周,於天地靈光, 照於宇宙,必拘守一塊肉,乃為存心哉! 既曰氣質,即不是性,既雲性,便不墮氣質。 不識天命之性,只管在氣質上修治,所以變化不生。 性之身之,是千古兩派學脈,一則視聽言動不離乎性;一則視聽言動不離乎身。 堯、舜「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此性之之學也。 湯、武以義制事,以禮制心,以敬勝怠,以義勝欲,所謂修身道立,履準蹈繩,此身之之學也。 堯、舜固是自然,即當其憂嗟咨歎,兢業勞苦,亦從性之來;湯、武固是勉然,即當其動,罔不臧身,安用利,亦從身之發。 故學者初入門時,劈空從性命上參求,竟是性之之學起手,從身心上操存,終是身之之學。 問:「夫子言仁,何不直指仁體,而必曰復禮,何也?”曰:“《乾》之元亨利貞,即我性之仁義禮智。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 蓋乾元資始統天,蕩蕩難名。 至於亨,當《巽》、《離》之交,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枝葉華 ,蒼翠丹綠,雜然並陳,所謂萬物皆相見也。 即此相見者,而資始統天之元,灼然宇宙,悟此而復禮歸仁,不待贅辭矣。 故《擊傳》曰:『顯諸仁。 』」 仁之渾然全體,難於思求,而其條理,則有可覺悟,故復禮即歸仁。 仁一而已矣,在目為視,在耳為聽,發於聲為言,運於身為動,此仁之條理,所為禮也。 舍禮之外無仁,舍視聽言動之外無禮,故一日之間,能於視聽言動忽然覺悟,而仁之全體呈露矣。 問:「何以見天下歸仁?”曰“人但看得仁大,看得視聽言動小,不知仁體隨在具足,即視而仁之體全在視,即聽而仁之體全在聽,言動亦然。 始以視明之:今人在室見一室,在堂見一堂,在野見四境,仰視而見高天之無窮,俯視而見大地之無盡,見親則愛,見長則敬,見幼則慈,見入井之孺子則惻隱,見釁鐘之牛則不忍,孰非與吾之視為一體者?即此一覺,而天下歸仁,不待轉盻矣。 五官之貌,言視聽思也,五倫之親,義序別信也,人皆生而具之,日而用之,所謂故也,時時從此體認,從此覺悟,事親知人,可以知天,聰明聖智,達乎天德,是為溫故而知新。 」 第15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