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中官倖人,恩澤過當者,先生輒為裁止,雖上已許,必固執也。 丘浚以禮部尚書故班先生下,及直文淵閣,先生自以前輩仍序尚書之次,浚意弗善也。 每有論奏,陰抑之,且使其私人太醫院判劉文泰,訐先生所刻傳文,詳列不報之章,為彰先帝之拒諫。 先生言「臣傳所載,皆足以昭先帝納諫之盛,何名彰惡?文泰無賴小人,其逞此機巧深刻之辭,非老於文法,陰謀詭計者不能,盍無追其主使之人?」乃下文泰錦衣獄,則果丘浚所使也。 上以先生賣直沽名,俾焚其傳草。 文泰出而先生絀矣。 遂乞骸骨歸。 又二歲浚卒,文泰往弔,其夫人叱之出,曰:「汝搆王公於我相公,憸人也,何弔為?」聞者快之。 先生家居,編集《歷代名臣諫議錄》一百二十四卷。 又取經書傳註,有所疑滯,再三體認,行不去者,以己意推之,名曰《石渠意見》。 意見者,乃意度之見耳,未敢自以為是也。 蓋年八十四而着《意見》,八十六為《拾遺》,八十八為《補缺》,其耄而好學如此。 先生之學,大抵推之事為之際,以得其心安者,故隨地可以自見。 至於大本之所在,或未之及也。 九十歲,天子遣行人存問。 又三年卒,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諡端毅。 石渠意見 戒慎恐懼二節 天理人欲相為消長,有天理即無人欲,有人欲即無天理。 如何前一段是天理之本然,後一段是遏人欲於將萌? 石渠意見 中和節 中和乃人性情之德,雖有動靜之殊,初無二物。 戒懼慎獨,皆是不敢忽之意,豈有彼此?如何自戒懼而約之,止能致中?自慎獨而精之,止能致和?如何致中獨能位天地,致和獨能育萬物?恐非子思之意。 石渠意見 鬼神章 「鬼神之為德」。 鬼神,蓋言應祀之鬼神。 為德,如生長萬物,福善禍淫,其盛無以加矣。 以其無形也,故視之而弗見,以其無聲也,故聽之而弗聞。 「體物而不可遺」,言鬼神以物為體,而無物不有,如門有門神, 有 神,木主為鬼神之所棲是也。 然其有感必應,是以使人敬畏而致祭祀,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不敢忽也。 謂之如在,言非實有也。 《集註》以發見昭着釋如在,恐非是。 石渠意見 食無求飽章 無求飽求安者,志在敏事慎言也。 就有道而正者,正其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 蓋古之學者皆以言行為學也。 石渠意見 動容貌章 斯,猶須也,是用力的字。 動容貌,須要遠暴慢;正顏色,須要近信;出辭氣,須要遠鄙倍。 若以斯為自然,未安。 石渠意見 興於詩章 詩本性情,有邪有正,讀之可以興其好善、惡惡之心,故曰「興於詩」。 禮以謹節文,曲禮經禮,人能知之,則敬慎威儀,言動無失,可以立於鄉,立於朝,故曰「立於禮樂,以和神人,用之於郊廟,則祖考來格,用之於燕享,則賓主情洽」。 不特此也,事無大小,非和不成,故曰「成於樂」。 石渠意見 顏淵喟然章 高堅前後,言己無定見,非聖道之有高堅前後也。 《集註》謂「顏子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歎之也」,若然,則止仁、止敬、止慈、止孝、止信非道歟? 石渠意見 毀譽章 今斯之民,即三代之民,而三代之民,直道而行,不妄毀譽人,何今之民毀譽之過情也? 石渠意見 或問「井田之法,今可行乎”?《意見》以為不可。 曰:「何也?」曰:「今之時,人稠地狹,人人授田百畝,其可得乎?」曰:「何必百畝?或五十畝,或七十畝,使彼此均一,即井田之意。 」曰:「戶口年年有消長,苟欲均之,必須年年取勘分授,經畫疆界。 若然,則官民不勝其煩勞,又且妨誤農業。 受田之人必曰:『此田今年屬我,明年不知又屬何人?』由是人懷苟且之心,怠於耕作糞壅,田必瘠矣。 」曰:「十年一分可乎?」曰:“十年一分,止可均一次,其後戶口有消長,則又不均矣。 」 石渠意見 盡心章 人能竭盡其心思而窮究之,則能知其性之理。 蓋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其理甚微,非盡心而窮究之,豈易知哉!既知其性,則知天理之流行,而付於物者,亦不外是矣。 與下文「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文勢相同。 《集註》言「知性乃能盡心」,不無顛倒。 石渠意見 春秋 《春秋》者,孔子因左丘明所作《魯史》而修之也。 何為以左氏為《傳》,而以公羊榖梁並行,謂之《三傳》乎?今觀公、榖《傳》,不過發明孔子筆削褒貶之意,未嘗外左氏所記之事,而鑿空為之說,此左氏不可為《傳》一也。 孔子言左丘明恥之,丘以恥之,觀此,則知左丘明生乎孔子之前,而為孔子之所敬信者也,不應生乎後者為之《經》,而生乎前者為之《傳》以釋《經》也,此左氏不可為《傳》二也。 石渠意見 中和 天下之事,處之得中則成,不得中則不成,故中為天下處事之大本。 天下之事,行之以和則行,不和則不行,故和為天下行事之達道。 石渠意見 道不遠人章 己之能知能行,人亦能之;己之不能,人亦不能。 是己之道,曷嘗遠於人哉?人之行道,不能推己度物,而以人之難知難行之事治人,則是不近人情,而遠人以為道也。 石渠意見 誠者自成章 誠,實也。 人之心無不實,乃能自成其身,而道之在我者,自無不行矣。 《註》以誠與道對言,以人與物為二事,非也。 第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