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字記》:「秦始皇登勞盛山,望蓬萊,後人因謂此山一名勞盛山。 」誤也。 勞、盛,二山名,勞即勞山,盛即成山。 《史記‧封禪書》:「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鬥入海。 」《漢書》作「盛山」,古字通用,齊之東偏,環以大海,海岸之山莫大於勞、成二山,故始皇登之。 《史記‧秦始皇紀》:「令入海者賫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彎,侯大魚至,射之。 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 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正義曰:「榮成山即成山也。 」按史書及前代地理書,並無榮成山,予向疑之。 以為其文在琅邪之下,成山之上,必「勞」字之誤。 後見王充《論衡》引此,正作「勞成山」。 乃知昔人傳寫之誤,唐時諸君亦未之詳考也,遂使勞山並盛之名,成山冒榮之號。 今特著之,以正史書二千年之誤。 先生《勞山圖志序》略曰:勞山在今即墨縣東南海上,距城四五十里,或八九十里。 有大勞、小勞,其峰數十,總名曰勞,《志》言秦始皇登勞盛山,望蓬萊,因謂此山一名勞盛,而不得其所以立名之義。 《漢書》:「成山」作「盛山」,在今文登縣東北,則勞、盛自是二山,古人立言尚簡,齊之東偏,三面環海,其鬥入海處,南勞而北盛,貝盡乎齊東境矣。 其山高大深阻,旁薄二三百里。 以其僻在海隅,故人跡罕至。 秦皇登之,是必萬人除道,百官扈從,千人擁輓而後上也。 五不生,環山以外,土皆疏脊,海濱斥鹵,僅有魚蛤,亦須其時。 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張,數縣儲亻待,四民廢業,千里驛騷而後上也。 於是齊人苦之,而名之曰勞山,其以是夫?古之聖王勞民而民忘之,秦皇一出遊而勞之名傳之千萬年。 然而致止則有由矣。 《漢志》言齊俗誇詐。 自大公、管仲之餘,其言霸術已無遺策。 而一二智慧之士猖為迂怪之談,以聳動天下之聽,不過欲時君擁,辯士詘服,為名高而已,豈知其患之至于此也! ○楚丘《春秋‧隱公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杜氏曰:「楚丘,衛地,在濟陰成武縣西南。 」夫濟陰之成武,此曹地也,而言衛非也。 蓋為僖公二年「城楚丘」同名而誤。 按衛國之封本在汲郡朝歌。 懿公為狄所滅,渡河而東,立戴公,以廬于曹。 杜氏曰:「曹,衛下邑。 」《詩》所謂「思須與潛」,廬者,無城郭之稱,而非曹國之曹也。 《僖公三年》:「城楚丘。 」杜氏曰:「楚丘,衛邑。 」《詩》所謂「作於楚宮」,而非戎伐凡伯之楚丘也。 但曰衛邑,而不詳其地,然必在今滑縣、開州之間。 滑在河東,故唐人有「“魏、滑分河」之錄矣。 《水經注》乃曰:「楚丘,在成武西南,即衛文公所徙。 」誤矣。 彼曹國之地,齊桓安得取之而封衛乎,以曹名同,楚丘之名又同,遂附為一地爾。 今曹縣東南四十里有景山,疑即《商頌》所云:「陟彼景山,松柏丸丸」,而《左傳‧昭公四年》椒舉言:「商湯有景毫之命」者也。 《詩》:「望楚于堂,景山與京。 」則不在此也。 ○東漢陳留郡有東。 《續漢志》註云:「《陳留志》曰:『故戶牖鄉有陳平祠。 」而山陽郡有東緡,《續漢志》:「春秋時曰緡。 」註云:「《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前書》師古曰:「緡音。 」《左傳》解:「緡,宋邑。 」高平昌邑縣東南有東緡城。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攻爰戚、東緡以往。 」索隱曰:「山陽有東緡縣。 」屬陳留者,音。 屬山陽者,音。 《括地誌》云:「東緡故城在兗州金鄉縣界。 」《水經注》引《王海碑》辭曰:「使河堤謁者山陽東司馬登。 」是以「緡」為「」,誤矣。 《隷釋‧酸棗令劉熊碑》陰:「故守東長蘇勝。 」則陳留之東也。 ○長城春秋之世,田有封洫,故隨地可以設關。 而殲陌之間一縱一橫,亦非戎車之利也。 觀國佐之對晉人則可知矣,至于戰國,井田始廢,而車變為騎,於是寇鈔易而防守難,不得已而有長城之築。 《史記‧蘇代傳》:「燕王曰:『齊有長城拒防,足以為塞。 』」《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齊閔王築防,以為長城。 」《續漢志》:「濟北國盧有長城,至東海。 」《泰山記》:「泰山西有長城,緣河經泰山,一千餘里,至琅邪台入海。 」此齊之長城也。 《史記‧秦本紀》:「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 」《蘇秦傳》:「說魏襄王曰:『西有長城之界。 』」《竹書紀年》:「惠成王十二年,龍賈帥師築長城于西邊。 」此魏之長城也。 《續漢志》:「河南郡卷有長城,經陽武到密。 」此韓之長城也。 《水經注》:「盛弘之云:葉東界有故城始縣,東至氵親水,達Г陽,南北數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 」《郡國志》曰:「葉縣有長城,曰方城。 」此楚之長城也。 若《趙世家》:「成侯六年,中山築長城,」又言:「肅侯十六年,築長城。 」則趙與中山亦有長城矣。 以此言之,中國多有長城,不但北邊也。 第2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