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漢‧郡國志》:「薛,本國。 」注引《地道記》曰:「夏車正奚仲所封,塚在城南二十里山上。 」《皇覽》曰:「靖郭君塚在魯國薛城中東南陬。 孟嘗君塚在城中向門東。 向門,出北邊門也。 」《詩》云:「居常與許。 」鄭玄曰:「常或作『嘗』。 在薛之旁,為盂嘗君食邑。 」《史記‧越世家》:「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境。 」索隱曰:「常,邑名。 蓋田文所封者。 」《魏書‧地形志》:「薛縣,彭城郡,有奚公山、奚仲廟、孟嘗君家。 」《水經注》:「今薛縣故城側猶有文家,結石為郭,作制嚴固,瑩麗可尋。 」而《史記‧孟嘗君傳》正義曰:「薛故城在徐州滕縣南四十四里。 」今《淄川縣誌》據《公孫弘傳》之誤文,而以為孟嘗君封邑,失之矣。 又按《地理志》:「川國,三縣,劇、東安平、樓鄉。 」劇在今壽光縣西南,東安平在今臨淄縣東南一十里,樓鄉未詳所在。 又《高五王傳》:”武帝為悼惠王家園在齊,乃割臨淄東圜悼惠王家園邑,盡以予川。 ”足明川在臨之東矣。 今之淄川不但非薛,並非漢之西川,乃般陽縣耳。 以為漢之川,而又以為孟嘗君之薛,此誤而又誤也。 ○曾子甫武城人《史記‧仲尼弟子傳》:「曾參,南武城人。 」「澹台滅明,武城人。 」同一武城,而曾子獨加「南」字,南武城故城在今費縣西南八十里石門山下。 正義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雲南武城。 」《春秋‧襄公十九年》:「城武城。 」杜氏註云:「泰山南武城縣。 」然《漢書》泰山郡無南武城,而有南成縣,屬東海郡。 《續漢志》作「南城」,屬泰山郡。 至晉始為南武城。 此後人之所以疑也,宋程大昌《澹台祠友教堂記》曰:「武城有四:左馮翊、泰山、清河、定襄,皆以名縣。 」而清河特曰東武城者,以其與定襄皆隷趙,且定襄在西故也。 若干游之所宰,其實魯邑。 而東武城者,魯之北也,故漢儒又加南以別之。 史遷之傳,曾參曰南武城人者,創加也;子羽傳次曾子,省文但曰武城,而《水經注》引京相潘曰:「今泰山南武城縣,有澹檯子羽塚,縣人也。 」可以見武城之即為南武城也。 孟子言:「曾子居武城,有越寇。 或曰:『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 』」《新序》則云:魯人攻費阝,曾子辭于費阝君曰:‘請出,寇罷而後復來,毋使狗豕人吾舍。 《戰國策》甘茂亦言:「曾子處費。 」則曾于所居之武城,費邑也。 哀公八年傳:「吳代我,子泄率故道險從武城。 」又曰:「吳師克東陽,而進舍于五梧。 」《續漢志》雲南城有東陽城,引此為證。 又可以見南城之即為武城也。 南城之名見于《史記》,齊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 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 」《漢書》但作「南成」,孝武封城陽共王子貞為南成侯。 而後漢王符《潛夫論》云:「高阝畢之山,南城之塚。 」章懷太子註:「南城,曾子父所葬,在今沂州費縣西南。 」此又南成之即南城,而在費之證也。 成化中,或言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有漁者陷入其穴,得石褐而封志之。 嘉靖十二年,吏部侍郎顧鼎臣奏求曾氏後,得裔孫質粹于吉安之永豐,遷居嘉祥。 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 夫曹縣之冉固,為秦相穰侯魏冉之塚。 而近人之撰志者,以為仲弓如此之類,蓋難以盡信也。 ○漢書二燕王傳《漢書‧燕王定國傳》:「殺肥如令郢人。 」按《地理志》,肥如自屬遼西郡,不屬燕。 《武帝本紀》:「元朔元年秋,匈奴入遼西,殺太守。 」《諸侯王表》言:「武帝下推恩之令,而藩國自析,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亡南北邊矣。 」然則肥如今之殺于燕,必在元朔以前,未析邊郡之時也。 《燕王旦傳》:「發民會圍大獵文安縣,以講士馬。 」其上云:「武帝時,旦坐臧匿亡命,削良鄉、安次、文安三縣。 」是文安已削,不屬燕,又云:「昭帝立,大將軍霍光秉政,褒賜燕王錢三千萬,益封萬三千戶。 」《昭帝本紀》亦云:「始元元年,益封燕王、廣陵上及鄂邑長公主各萬三千戶。 」然則文安縣之仍屬於燕,必在益封萬三千戶之後也,此皆史文之互見者,可以參考而得之也。 ○徐樂傳《漢書》:「徐樂,燕郡無終人也。 」《地理志》無燕郡,而無終屬右北平。 考燕王定國,以元朔二年秋。 有罪自殺,國除。 而元狩六年夏四月,始立皇子旦為燕王,而其間為燕郡者十年,而志軼之也。 徐樂上書當在此時,而無終以其時屬燕,後改屬右北平耳。 第2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