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漢書‧高帝紀》:「乘傳詣雒陽。 」師古曰:「傳若今之驛。 古者以車,謂之傳車,其後又單置馬,謂之驛騎。 」竊疑此法春秋時當已有之。 如楚子乘ㄞ,會師于臨品。 祁奚乘ㄞ而見范宣子。 楚子以ㄞ至于羅。 子木使ㄞ謁諸王,楚人謂游吉曰:「吾將使ㄞ奔問諸晉,而以告。 」《國語》:「晉文公乘ㄞ,自下脫會秦伯于王城。 」《呂氏春秋》:「齊君乘ㄞ而自追晏子,及之國效。 」皆事急不暇駕車,或是單乘驛馬。 而註疏家未之及也。 謝在杭《五雜俎》曰:「古者乘傳皆驛車也。 《史記》:『田橫與客二人乘傳詣雒陽』註:『四馬高足為置傳,四馬中足為馳傳,四馬下足為乘傳。 』然《左傳》言鄭子產乘速而至,則似單馬騎矣。 釋文:『以車曰傳,以馬曰遽。 』子產時相鄭國,豈乏車乎?懼不及,故乘遽,其為驛馬無疑矣。 漢初尚乘傳車,如鄭當時、王溫舒皆私具驛馬,後患其不速,一概乘馬矣。 」 ○騾自秦以上,傳記無言驢者,意其雖有,非人家所常畜也。 《逸周書》:「伊尹為獻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匈奴、樓煩、月氏諸國,以橐駝、野馬、余、是為獻。 」 《呂氏春秋》:「趙簡子有兩白騾,甚愛之。 」李斯上秦王書言:「駿良是。 」鄒陽上樑王書亦云:「燕王按劍而怒,食以是。 」是以為貴重難得之物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余橐駝,蛩蛩單奚,是驢騾。 」王褒《憧約》:「調治馬驢,兼落三重。 」其名始見于文。 而賈誼《弔屈原賦》:「騰駕罷牛兮驂蹇驢。 」《日者列傳》:「騏驥不能與罷驢為駟。 」東方朔《七諫》:「要奔亡兮騰駕橐駝。 」劉向《九歎》:「卻騏驥以轉運兮,騰驢騾以馳逐。 」楊雄《反離騷》:「騁嘩騾以曲兮,驢騾連蹇而齊足。 」則又賤之為不堪用也。 嘗考驢之為物,至漢而名,至孝武而得充上林,至孝靈而貴幸。 然其種大抵出於塞外,自趙武靈王騎射之後,漸資中國之用。 《鹽鐵論》:「騾驢駱駝,銜尾入塞;脾奚原馬,盡為我畜。 」杜篤《論都賦》:「虜數亻辰,驅騾驢,馭宛馬,鞭是。 」《霍去病傳》:「單于遂乘六騾。 」《匈奴傳》:「其奇畜則橐駝、驢騾、是、余、單奚。 」《西域傳》:「鄯善國有驢馬,多橐它,烏乇國有驢,無牛。 」而龜茲王學漢家儀,外國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 若龜茲王所謂騾也,」可見外國之多產此種,而漢人則以為奇畜耳。 人亦有以父母異種為名者,《魏書‧鐵弗劉虎傳》:「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 」 ○軍行遲速魏明帝遣司馬懿征遼東,其時自雒陽出軍不過三千餘里,而帝問往返幾日?懿對以「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此猶是古人師行日三十里之遺意。 夏侯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之不意,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此可偶用之於二三百里之近,不然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固兵家所忌也。 ○木罌渡軍《史記‧淮陰侯傳》:「從夏陽以木罌渡軍。 」服虔曰:「以木押縛罌以渡是也。 古文簡,不言縛爾。 」《吳志‧孫靜傳》:「策詐令軍中,促具罌缶數百口分軍,夜投查瀆。 」亦此法也。 其狀圖于喻龍德《兵衡》,謂之瓮筏。 ○海師海道用師,古人蓋屢行之矣。 吳徐承率舟師自海入齊:此蘇州下海至山東之路。 越王勾踐命范蠡、舌庸率師沿海溯淮,以絶吳路,此浙東下海至淮上之路。 唐太宗遣強偉于劍南伐木造舟艦,自巫峽抵江、揚,趨萊州,此廣陵下海至山東之路。 漢武帝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浮渤海,擊朝鮮;魏明帝遣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諸軍,自海道討公孫淵;秦苻堅遣石越率騎一萬,自東萊出右徑襲和龍;唐太宗伐高麗,命張亮率舟師自東萊渡海趨平壤;薛萬徹率甲士三萬,自東萊渡海人鴨綠水:此山東下海至遼東之路。 漢武帝遣中大夫嚴助,發會稽兵浮海救東甌;橫海將軍韓說自句章浮海擊東越:此浙江下海至福建之路。 劉裕遣孫處、沈田于自海道襲番禺,此京口下海至廣東之路。 隋伐陳,吳州刺史蕭遣燕榮以舟師自東海至吳,此又淮北下海而至蘇州也。 公孫度越海攻東萊諸縣,侯希逸自平盧浮海據青州,此又遼東下海而至山東也。 宋李寶自江陰率舟師敗金兵于膠西之石臼島,此又江南下海而至山東也。 此皆古人海道用師之效。 第2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