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徰 【寅集下】【彳字部】 徰 【集韻】征古作徰。 注詳五畫。 █徽 【寅集下】【彳字部】 徽 〔古文〕□【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籲韋切,□音揮。 【說文】衺幅也。 ◆又【爾雅·釋詁】善也。 【疏】徽者,美善也。 【書·舜典】慎徽五典。 【詩·小雅】君子有徽猷。 ◆又太姒嗣徽音。 ◆又【正字通】琴節曰徽。 【前漢·揚雄傳】高張急徽。 【注】琴徽也,所以表發撫抑之處。 【嵆康·琴賦】徽以鐘山之玉。 【注】以玉為徽也。 ◆又【說文】三糾繩也。 【玉篇】徽,大索也。 【易·坎卦】繫用徽纆。 【揚雄·解嘲】折脅拉髂,免於徽索。 ◆又徽嫿,奔馳貌。 【馬融·廣成頌】徽嫿霍奕,別騖分奔。 ◆又州名。 【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 ◆又與幑通。 幟也。 【禮·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改正朔,殊徽號。 【注】徽號,旌旗之屬也。 【揚雄·羽獵賦】徽車輕武。 【注】徽車,有徽幟之車也。 ◆又與褘通。 【張衡·思□賦】揚親錯之袿徽。 【注】爾雅曰:婦人之徽謂之褵。 郭璞云:即今之香纓也。 ◎按《爾雅·釋器》本作褘。 考證:〔【揚雄·校獵賦】〕 謹照原書改羽獵賦。 █徬 【寅集下】【彳字部】 徬 【唐韻】蒲浪切,旁去聲。 【說文】附行也。 【廣韻】附也。 【周禮·地官·牛人】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徬,以載公任器。 【注】牽徬,在轅外輓牛也。 人禦之居其前曰牽,居其旁曰徬。 ◆又與傍通。 【集韻】傍,或書作徬。 ◆又與彷通。 【集韻】彷,亦作徬。 █徶 【寅集下】【彳字部】 徶 【集韻】蒲結切,音蹩。 徶□,衣服婆娑貌。 █徻 【寅集下】【彳字部】 徻 【集韻】烏外切,音懀。 徻徻,屋宇高明也。 █徹 【寅集下】【彳字部】 徹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直列切,音轍。 【說文】通也。 【論語】盍徹乎。 【注】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 徹,通也,為天下之通法。 ◆又【廣韻】徹,達也。 【左傳·成十六年】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 【注】發達七札也。 ◆又【集韻】徹,道也。 ◆又剝取也。 【詩·豳風】徹彼桑土。 ◆又治也。 【詩·大雅】徹田為糧。 【傳】徹,治也。 ◆又去也。 【儀禮·士冠禮】徹筮席。 【左傳·宣十二年】軍衛不徹警也。 【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于造。 【疏】天子食終徹器之時,作樂以徹之。 ◆又毀也。 【詩·小雅】徹我牆屋。 【箋】徹毀我牆屋也。 ◆又【揚子·方言】徹,列也。 【蔡邕·獨斷】羣臣異姓有功封者,稱曰徹侯,避武帝諱,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又【唐韻】醜列切【集韻】【正韻】敕列切,□闡入聲。 義同。 【集韻】或作〈足□〉。 █忀 【寅集下】【彳字部】 忀 【廣韻】息良切【集韻】思將切,□音襄。 【玉篇】忀徉也。 【集韻】忀徉,逍遙也。 一曰行貌。 ◆又與躟同。 【集韻】躟或作忀。 █彸 【寅集下】【彳字部】 彸 【廣韻】職容切【集韻】【韻會】諸容切,□音鐘。 【廣韻】征彸,行貌。 【韻會】行遽也。 ◆又【集韻】征彸,怖遽貌。 【王裒四子講德論】百姓征彸,無所措其手足。 【注】征彸,徨懼貌。 █徢 【寅集下】【彳字部】 徢 【集韻】悉協切,音燮。 趨行貌。 █徠 【寅集下】【彳字部】 徠 【玉篇】古文來字。 【楚辭·九章】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前漢·郊祀歌】天馬徠從西極。 ◆又【韻會】徂徠,山名。 【詩·魯頌】徂來之松,作徂來。 ◆又與勑同。 【說文】勑或作徠。 亦作來逨。 詳力部勑字注。 █徣 【備考】【寅集】【彳字部】 徣 【篇海類編】同借。 █徉 【寅集下】【彳字部】 徉 【廣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音羊。 【玉篇】彷徉也。 【廣韻】忀徉,徙倚也。 【廣雅】徜徉,戲蕩也。 【楚辭·招魂】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 █復 【寅集下】【彳字部】 復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 【說文】往來也。 【廣韻】返也。 【書·舜典】如五器卒乃復。 【傳】復,還也。 【詩·小雅】言歸思復。 ◆又【韻會】答也。 【書·說命】說復于王。 ◆又【韻會】白也。 【禮·曲禮】願有復也。 ◆又【韻會】反命也。 【周禮·天官】諸臣之復。 【注】復,報也,反也。 【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於王也。 ◆又招魂曰復。 【禮·檀弓】復盡愛之道也。 【注】復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復。 【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又姓。 【正字通】元有復見心。 ◆又州名。 【隋書·地理志】後周置復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復陶,官名。 【左傳·襄三十年】使為君復陶。 【注】復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 【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 【注】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 【集韻】重也。 【正韻】反覆也。 【易·復卦】反覆其道。 【詩·小雅】顧我復我。 【注】謂迴轉反覆之也。 ◆又【正韻】復,除也。 【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 【注】復其身,及一戶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 【史記·秦始皇紀】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 【前漢·高帝紀】上從復道上,望見諸將往往耦語。 【注】上下有道,故謂之復。 ◆又與覆通。 【詩·大雅】陶復陶穴。 【音義】復,累土於地上。 【說文】作覆。 第39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康熙字典 上》
第397頁